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垂体窝囊肿     
垂体窝囊肿在病理解剖中较常见到,Skanklin通过尸检连续观察100例垂体腺,发现13例垂体窝囊肿,年龄从出生至86岁不等。MeGrath报告的发病率更高,在83例垂体窝中发现囊肿达33%。但在临床报告中则较少,其原因是由于它与无分泌性垂体腺瘤以及颅咽管瘤的诊断很难区别,它们之间的症状、体征和放射学特征很相似,由于临床上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比垂体窝囊肿更常见,因此,术前本病常被误诊。  相似文献   
2.
男性,36岁。曾因导水管梗阻,分别于1971年和1976年先后两次行托根氏手术。术后5年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于1981年采用NJS-4型国产引流装置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年后,一次午饭后不久,突然发现导管从左下腹壁原切口脱出,因患者双目失明事先切口情况不详。遂于1984年6月第四次入院,查体:营养状况佳,体温37℃,神经系统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切口不红肿,无分泌物,导管  相似文献   
3.
对1482名经过健康体检的入伍学员HCV隐性感染情况并进行跟踪调查。健康青年军人中有1.75%抗HCV阳性者。对HCV感染者追踪观察两年,未发生肝炎病人,两年内感染指标多数可转为阴性;对密切生活接触作为危险因素进行队列研究,发现密切生活接触可能引起新的HCV感染,但并未发生临床肝炎患者。  相似文献   
4.
5.
6.
蝶鞍内囊肿X线,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由于虫卵在脑内沉积引起的脑型血吸虫病,是很常见的异位血吸虫病。脑内虫卵性肉芽肿相对较少,我科从1973年至1982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共有10例,结合文献复习就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治疗作一分析。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8例;女性2例,男女之比为4:1。26~30岁4例;31~40岁4例;41~50岁2例,平均年龄38岁。从  相似文献   
8.
报告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致严重鼻衄4例,复习文献6例,共分析10例。外伤性8例中,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7例,其中1例并发颈内动脉海棉窦瘘;单纯颈内动脉海棉窦瘘1例。另2例为颈内动脉颅内段原发性巨大动脉瘤。鼻衄间隔2~20天,鼻衄最多达10次,血量在500~1000ml 左右。视力障碍、局部血管杂音约占三分之一。X 线平片与 CT 有诊断价值,以脑血管造影诊断最为理想。无论是急救或者根治均行手术治疗,并对手术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翼点入路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自1992年至1994年共收治的10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均采用右翼点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作者认为,解剖外侧裂池,充分的脑脊液释放,可以大大缩小脑组织的体积,从而可以良好地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有时可以避免行与前交通动脉瘤显露有关的直回切除。这10例前交通动脉瘤在术中被成功夹闭,并取得较满意的疗效,8例恢复工作,1例生活能自理,1例死亡(术前为Hunt Ⅳ级)。  相似文献   
10.
鞍膈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开并探讨鞍膈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8年间经手术厦病理证实的鞍膈脑膜瘤1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岁。根据肿瘤与鞍膈的关系可分为3型,即鞍上型、鞍内型和鞍内鞍上型。10例均采用Yargil切口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10例中8例行肿瘤全切除,2例行肿瘤大部分切除,7侧痊愈,2例好转,仅1例死亡。结论:鞍膈脑膜瘤为发生于鞍膈及其附近的肿瘤,肿瘤可向鞍内或鞍上生长,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下降、而内分泌功能障碍却很少见,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磁其振成像(MRI)检查见鞍内用鞍上有肿块阴影,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治疗有益于肿瘤全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