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生物全息治疗仪治疗耳鸣的观察及护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0医院郑润桃,李拥军1993年2月以来,我科引进ET-2型生物全息治疗仪治疗40例耳鸣患者,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与方法40例中男27例,女13例;50~60岁21例,60~70岁15例,70岁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液黏度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20例ITP患者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A组,n=32)和轻中度组(B组,n=88)两组;将同期入院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C组,n=60)。对比三组受试者血浆黏度、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和(MPV)]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1入院初期,三组a PTT和血浆黏度等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受试者a PTT水平[(34.75±2.15)s,(34.92±2.18)s]均较治疗前略降低,血浆黏度水平[(1.29±0.10)m Pa·s/120 s VS(1.28±0.11)m Pa·s/120 s]则较均治疗前略升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初期,三组受试者PDW、P-LCR、MPV等血小板参数指标检测结果显示C组B组A组[(9.65±2.69)f L,(12.25±1.63)%,(31.15±5.41)%VS(13.56±2.88)fL,(16.11±1.52)%,(37.64±4.96)%VS 18.74±2.78)f L,(22.55±2.53)%,(46.93±6.82)%,P均0.05],PLT则显示A组B组C组[(22.26±8.01)×10~9/L VS(75.33±21.93)×10~9/L VS(171.63±58.49)×10~9/L,P均0.05];治疗后,A、B两组PDW、P-LCR、MPV等血小板参数指标检测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B组A组,PLT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B组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多存在血小板参数异常情况,临床可将其作为评估病情及拟定治疗方案的有效依据,以提高诊疗效率;部分ITP患者经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可能出现凝血指标及血液黏度异常情况,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re-S1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两对半)检测结果模式的关系及Pre-S1蛋白的检测意义。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标本进行乙肝六项检测(两对半+Pre-S1蛋白)。检测结果按两对半模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26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标本中,Pre-S1蛋白阳性标本678例,阳性率60.21%。大三阳(HBsAg+、HBeAg+、HbcAb+)268例,其中Pre-S1蛋白阳性238例,阳性率88.8%;小三阳(HBsAg+、HbeAb+、HBc Ab+)629例,其中Pre-S1蛋白阳性266例,阳性率42.3%;一、五阳性(HBsAg+HbcAb+)185例,其中Pre-S1蛋白阳性149例,阳性率80.5%;其它少见模式44例,其中Pre-S1蛋白阳性25例,阳性率56.8%。结论:乙肝大三阳者,Pre-S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模式,阳性率的高低依次为:大三阳,一、五阳性,小三阳;Pre-S1蛋白可作为判定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及传染性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雅培I2000型化学发光仪测定癌胚抗原的方法学性能评价,探讨临床免疫学定量检测的方法学性能验证评价方案和实验方法。方法:按照CLSI推荐的方法测定癌胚抗原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和可报告范围、分析灵敏度(最低检测限)、生物参考区间的验证、携带污染率指标进行验证。结果:癌胚抗原的方法学评价结果在厂家提供的范围之内,癌胚抗原的生物参考区间范围不受地区和人群等因素的影响。结论:雅培ARCHITECT 12000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系统性能能满足临床要求,评价方案科学可靠,厂家提供的数据必须经验证后才能引用。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病人的血小板数量,常有明显的减少,一般认为这是导致肝硬化发生出血倾向的主要原因。现将我院35例肝硬化病人的血小板参数,作一简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用血中EB病毒检测的应用价值,为降低输血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定量检测500例悬浮红细胞及100例新鲜冰冻血浆中EB病毒核酸载量,同时检测核酸阳性样本EB病毒相关抗体。结果检测500例悬浮红细胞样本中,EB-DNA阳性例数44例,阳性率为8.8%;该悬浮红细胞样本分离的血浆阳性40例,阳性率为8.0%;核酸阳性样本EB病毒壳抗原(VCA)IgG、EB病毒核抗原(EBNA1)均为阳性,阳性率100%。VCA抗体(IgA)、EB病毒壳抗原(VCA)IgM、EB病毒早期抗原(EA)IgG均为阴性。100例新鲜冰冻血浆EB-DNA均为阴性。结论临床用血EB病毒携带率较高,检测献血者EB病毒核酸、合理选择血液制品对减少输血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骨折伴多发伤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骨折伴多发伤患者90例,根据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PLT降低组31例和PLT正常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创伤严重等级评分(IS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III评分(APACHE III)以及全身炎性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死亡的发生率,比较最终死亡的患者与存活患者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PLT降低组患者的ISS评分与APACHE III评分较PLT正常组均显著较高(P0.05);PLT降低组全身炎性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77.42%、83.87%、41.94%较PLT正常组54.24%、59.32%、15.25%显著较高(P0.05);PLT降低组死亡率为29.03%较PLT正常组5.08%显著较高(P0.05);死亡组患者PLT最低值与均值较存活组显著较低(P0.05);死亡组患者血小板最早下降时间较存活组显著较早(P0.05);血小板下降持续时间较存活组显著较长(P0.05)。结论骨折伴多发伤患者血小板急剧下降会导致患者并发多种全身性炎症及功能障碍,患者死亡率高,血小板持续性降低和血小板计数快速的下降预示着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