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液态稳定性二氧化氯和气态二氧化氯对空气消毒效果的异同。方法通过实验室试验和实际应用场所的现场试验2个阶段,分别对液态和气态二氧化氯对空气中微生物的杀灭效果进行研究。用液态二氧化氯溶液(浓度为120mg/L,用量为20mL/m^3,即2.35mg/m^3)和气态二氧化氯(浓度为0.9~1.0mg/m^3)分别对被白色葡萄球菌污染的1m^3气雾柜和10m^3气雾室进行消毒,于0、15、30min时进行采样,2组实验均设立以标准硬水代替消毒液的对照组,每组试验重复3次,比较2组实验的杀灭率。现场空气消毒试验为分别用二氧化氯含量为120mg/L的溶液(按20mL/m^3的用量),对体积为约80m^3的房间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用气态二氧化氯(浓度为0.9mg/m^3)对体积分别为60和103m^3的房间进行60min喷雾消毒,对消毒前后进行采样,计算空气中自然茵的消亡率。结果实验室试验结果显示液态二氧化氯对1m^3气雾柜、气体二氧化氯对10m^3气雾室作用30min的杀灭率均达1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试验结果显示液态二氧化氯消毒80m^3密闭无人房间60min,空气自然菌的消亡率为(95.90±0.53)%;气态二氧化氯对体积约60和103m^3密闭房间消毒60min,空气中自然茵的消亡率分别为(95.02±1.01)%、(94.63±0.39)%。结论在达到相近的消毒效果的情况下,气态二氧化氯的用量更低。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医疗机构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施效果,为科学评估医院感染暴发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横断面调查和卫生学监测方法,对全省283家医疗机构NICU医护工作人员手以及部分环境标本进行检测和肠道病毒进行荧光PCR检测分析。结果 共采集不同类型标本10 554份,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35%,其中Echo11占比为37.84%。医护工作人员手,患儿排泄物,病区环境和物体表面以及水样等4类标本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0.03%、3.13%、0.18%和0.21%。结论 广东省医院NICU存在肠道病毒环境污染的情况,潜在幼儿肠道病毒医院感染暴发的风险,应加强风险管理目标和关键环节控制措施,以控制感染暴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HT5"SS〗观察一种三氯生复方消毒剂对3种肠道病毒的灭活效果。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灭活试验方法,对该复方消毒剂灭活3种肠道病毒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该复方消毒剂含三氯生4 000~5 000 mg/L与体积分数75%~85%乙醇。以该复方消毒剂原液作用0.5 min,对悬液内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肠道病毒71型和埃可病毒11型平均灭活对数均>4.00。结论 该复方消毒剂原液对3种肠道病毒具有快速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核杆菌复苏因子(TB-RPF)在结核患者标本的分枝杆菌培养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疑似结核患者的痰液42例,支冲液8例,胸腔积液25例,经4%NaOH液化处理后用PBS洗涤并悬浮菌体,每份标本分设对照组和RPF组,按照两组各0.5 ml菌液量接种于MGIT培养管.对照组培养基采用含Middlebrook7H9的...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乙醇单方消毒剂对肠道病毒的灭活效果及其作用后病毒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灭活试验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的方法,对不同浓度单方乙醇消毒剂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效果与病毒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均作用30 s,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对病毒灭活作用增强,但直到乙醇浓度达到体积分数80%,其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效果方可达到消毒指标要求。随着乙醇浓度的提高,作用后的PV-I型病毒超微结构发生渐进性变化;70%乙醇作用后镜下只能在部分视野中见到极少数边缘不完整病毒颗粒;乙醇浓度达到90%时已基本见不到完整的病毒颗粒。结论 用80%单方乙醇消毒剂对PV-1型疫苗株具有快速灭活作用,30 s即可满足消毒指标要求;透射电镜观察到:随着乙醇浓度的提高,作用后的PV-I型病毒超微结构发生渐进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新发现的华支睾吸虫磷脂酶A2(CsPLA2)基因进行生克隆、原核表达,确定该蛋白是否为成虫分泌/排泄蛋白(excretory-secretory protein,ESP)。方法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从华支睾吸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中识别出CsPLA2样基因,分析该基因表达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特征;将CsPLA2克隆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蛋白表达产物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应用Western blot确定CsPLA2是否为ESP;应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CsPLA2在成虫的组织定位。结果该基因编码307个氨基酸,含有信号肽序列,具有PLA2功能域和活化位点,与谷蛀虫同源蛋白相比,一致性为45%,相似性为52%。PCR、双酶切及DNA测序结果表明pET28a-CsPLA2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显示目的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为包涵体。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sPLA2是华支睾吸虫的ESP组分之一。虫体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显示CsPLA2定位于虫体的腹吸盘、肠支、睾丸处。结论新发现一个CsPLA2基因,其表达的蛋白定位于虫体的腹吸盘、肠支、睾丸处,为华支睾吸虫成虫ESP组分之一。该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国广东地区2010—2016年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以及相应菌株的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基因型别。方法 2010—2016年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285株淋球菌,经分离纯化及鉴定后,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头孢曲松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菌株培养后利用试剂盒提取DNA,并进行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结果本次测试的285株淋球菌除1株MIC>0.25μg/mL外,其他都属于敏感菌株(CLSI敏感标准为≤0.25μg/mL),MIC≥0.06μg/mL的菌株比例为63.2%,其中2016年度MIC≥0.06μg/mL菌株比例为44.4%,2010年MIC≥0.06μg/mL菌株比例为70.6%。NG-MAST分型研究显示,285株淋球菌共有166个型别,菌株多样性较高,其中73种为已知型别,93种为新型别。测定的所有菌株中主要包括ST568(n=13),ST270(n=9),ST421(n=7),ST2288(n=5),ST1731(n=4),ST1766(n=4),ST1866(n=4),ST1870(n=4),ST1053(n=4),ST2318(n=4),ST5990(n=4),ST1614(n=4),ST1866(n=3)等。相同NG-MAST型别的菌株具有相同或相近的MIC值。结论广东地区淋球菌对头孢曲松MIC≥0.06μg/mL菌株比例较高,需要对此进行长期监测。7年间菌株的优势型别有较大变化,显示该地区性网络可能发生较大波动。NG-MAST分型可以作为分子生物学标记用于淋球菌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耐喹诺酮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的gyr基因突变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结核分枝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理提供地区性资料。方法采用绝对浓度法测定结核分枝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应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gyr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23株左氧氟沙星耐药株中,15株存在gyrA基因突变,突变率为65.2%,突变位点包括89位、90位、91位和94位;1株存在gyrB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3%,突变位点为511位。结论广州地区耐喹诺酮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的gyr基因突变情况与其它地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华支睾吸虫溶血磷脂酶(CsLysoPLA)在成虫的组织定位,分析其诱导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类型。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CsLysoPLA在成虫的组织定位;应用ELISA方法,CsLysoPLA重组蛋白检测25份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IgG1、IgG2、IgG4、IgE。结果CsLysoPLA定位于虫体的口吸盘、排泄囊、肠支、生殖孔,与虫体分泌/排泄抗原物质密切相关的部位;以CsLysoPLA重组蛋白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血清,IgG1抗体水平较高,IgG2抗体水平稍高,而感染者的IgG4、IgE水平则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结论CsLysoPLA主要经虫体消化道、生殖道、排泄系统分泌/排泄到体外,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Th2为主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广东省发热呼吸道综合征病毒性病原谱,为了解呼吸道病毒在广东省人群中的流行进化规律、提高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的临床诊疗及疫苗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2年广东省东西南北中5个城市的1 484份住院发热呼吸道标本,应用自行设计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对流感病毒(Flu)、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偏肺病毒(MPV)、副流感病毒(PIV)、博卡病毒(BoV)和冠状病-毒(Cov)等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结果 Flu是这4年广东省人群发热呼吸道综合征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体,有季节分布规律(2-3月、7-8月和11-12月高发)和年龄分布规律(在<1岁的婴儿中高发),但没有明显的性别分布差异.ADV、RSV、PIV、MPV和BoV这5种病毒的阳性率均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和性别差异,但有年龄分布特征:ADV在<1岁的婴儿中高发,RSV、PIV、MPV和BoV这4种病毒均在1~2岁的幼儿中高发.CoV没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但有年份分布特征,阳性率从2009-2012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7种病毒均存在交叉感染现象,BoV的交叉感染率最高,Flu的交叉感染率最低.结论 广东省发热呼吸道综合征存在多种病毒性病原体,ADV、RSV、MPV、PIV和BoV这5种病毒在广东省这4年的进化处于平缓阶段,而Flu和CoV每年均在变化,需加强多种呼吸道病毒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