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下医师在早期胸部CT肋骨骨折的检测能力、肋骨骨折的分布特点及隐匿性骨折的比例。方法 203例患者接受早期胸部CT和随访CT检查。早期胸部CT进行常规检测法和三种检测方法 检测肋骨骨折,以两次CT影像结果 作为参照金标准,分析三个年龄段、四个部位、三种骨折类型的检出率,分析漏诊肋骨骨折的特征。结果 共检出781处骨折。常规检测法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度92.3%,三种检测方法 中AI+医师的诊断准确度96.0%,AI+医师在年轻组检出率最高(100%),医师+审核对中年组检出率最高(96.1%),AI+医师在肋骨各段具有非常高的检测能力。常规检测法和三种检测方法 对移位骨折有较高检出率。肋骨骨折漏诊大部分为隐匿性骨折,且在明确骨折邻近区域。结论 医师在AI辅助下能提高肋骨骨折诊断准确度,漏诊骨折多为隐匿性骨折,常在明确骨折邻近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成像对大肠肿块型腺癌与良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4月经结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肿块型腺癌患者40例及良性占位病变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其资料,记录肿块型腺癌与良性占位病变在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的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混合能量CT值、常规CT值以及常规CT征象,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比较两者的差异,探讨其诊断效能。结果:大肠肿块型腺癌及良性占位病变患者的动脉期、延迟期IC、NIC和混合能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静脉期该三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表明,动脉期NIC的诊断效能最大,AUC为0.917,约登指数为0.742。结论:双能量CT对大肠肿块型腺癌与良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优于传统C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