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晋芳  邰迎东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58+2988-3058
1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男,46岁.主因发作性心悸、胸闷2个月,持续剑突下疼痛3 d入院,发作与劳累无关.20 d前曾就诊于外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予口服阿司匹林、欣康、倍他乐克等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3 d前出现持续剑突下疼痛,追问病史,患者3 d前口服药物时误将阿司匹林及其铝塑包装一起吞服.入院查体:BP 120/70 mm Hg,意识清,精神差,肺(-),心率7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剑突下压痛(+).入院后行相关检查:血系列、凝血系列、血生化等均大致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正常、T波异常、肢导低电压.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5例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病因和发病机理进行分析,观察常规和非常规疗效。结果 本征具有坐、立体位性头前的典型症状,多数病例采用常规治疗可痊愈,非常规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本征少见,易误诊,治疗方法较多,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POCT的基本特点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POCT(point-of-care testing),多译为"床旁检验",也有专家译为"便捷性检验"、"监护点测试"或"卫星实验室"。随着POCT设备的投入不断增加,适用范围不断拓展,POCT除了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外,涉及到POCT的管理问题以及其在  相似文献   
4.
何春  邰迎东  吴翔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0):1352-1355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病人应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降低血脂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联合用药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28例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脂血症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用药情况将病人分为3组,未规律服用降脂药超过6个月的病人纳入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40 mg)和合剂组(阿托伐他汀20 mg联合依折麦布),对比各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的血脂变化情况,统计各组2年内缺血性卒中终点事件、心血管意外、周围血管闭塞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病人治疗6个月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 0.05~P < 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和合剂组治疗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而阿托伐他汀组和合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和合剂组因缺血性卒中再次发作而住院治疗者均少于对照组(P < 0.05),而合剂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和合剂组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阿托伐他汀组和合剂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脂血症,尤其合并混合型高脂血症病人应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可安全有效地达到更佳的降脂效果,且在脑卒中二级预防及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方面提供相似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PCI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电刺激组(35例)和假刺激组(35例);常规体检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10名).电刺激组应用经络开通治疗仪给予电刺激治疗20 min;假刺激组操作步骤同上,但不给予电刺激治疗,仅暗示患者正在进行治疗,持续20 min.2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应用脑血循环动力学检测仪(CVA)监测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脑血流速度和脑血管阻力变化.结果 电刺激组患者主观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假刺激组(P<0.01);电刺激组与假刺激组相比,其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脑血流速度明显增快(P<0.01),脑血管阻力明显降低(P<0.01).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可明显缓解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PCI患者症状,可明显增加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并降低脑血管阻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与发病相关因素及抗抑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300例脑卒中病人抑郁发生情况、脑卒中后抑郁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及治疗情况.结果 发生抑郁症95例(31.6%);抑郁发生与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相关.结论 脑卒中病人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强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抗抑郁治疗,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颅内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招募140例从未接受过TENS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70例,采用TENS+安慰剂;对照组70例采用假TENS+氟桂利嗪.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48.57% 和95.71%,优于对照组的25.71% 和64.29%(P<0.05).治疗组对改善颅内脑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偏头痛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8.
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方法的评价及对预后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的脑脊液与CT检查结果,评议二者在确诊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急性期腰穿压力≥1.76kpa占87.32%,均血性或黄变含较多红细胞,而CT检查表现基底池、脑裂脑沟积血者仅占79.07%,尚有20.93%因出血量少或检查延迟而无阳性发现。腰穿仍不失为诊断该病的可靠方法,但两种方法结合对临床诊断、指导治疗乃至判断预后无疑有益。腰穿压力过高、脑脊液高度染血和CT显示积血过多,往往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正> 多系统萎缩(MSA)是由Graham和oppenbeimer在1969年首先堤边的,根据受累部位的先后及临床表现主次不同可分为shy-Drager综合征(SDS),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纹状体黑质变性(SND)三种疾病,现将1985~2001年收治的38例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