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兔眼球后Tenon囊下灌注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后玻璃体和血清中的浓度,并观察bevacizumab视网膜荧光显影,探讨bevacizumab球后Tenon囊下灌注的眼内通透性和眼外给药途径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均单眼接受单次玻璃体腔注射1.25mg bevacizumab(1.25mg/0.05mL),B组均单眼单次Tenon囊下灌注5mg bevacizumab(5mg/0.2mL)。1、3d后抽取玻璃体和血液,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玻璃体和血清中bevacizumab药物浓度,比较两组中玻璃体和血清内bevacizumab浓度差异,并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视网膜免疫荧光。

结果:给药1d后,A组和B组玻璃体腔内bevacizumab药物浓度分别为254.40±13.65、1.60±0.32μg/mL。A组和B组血清内bevacizumab药物浓度分别为0.55±0.15、0.63±0.05μg/mL,两组血清bevacizumab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8,P=0.277)。给药3d后,A组和B组玻璃体腔内bevacizumab药物浓度分别为236.80±8.70、1.40±0.23μg/mL,A组和B组血清内bevacizumab药物浓度分别为0.66±0.17、0.64±0.14μg/mL,两组血清内bevacizumab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7,P=0.841),两种给药方式视网膜各层荧光分布均能明显显现。

结论:给药1、3d后玻璃体腔注药组在玻璃体腔内bevacizumab药物浓度要明显高于Tenon囊下灌注组,玻璃体腔内注射是较为有效的给药途径,而球后Tenon囊下灌注也能使bevacizumab进入玻璃体腔而且达到完全抑制VEGF活动所需的浓度(>500ng/mL),并能至少持续3d以上,两种给药方法在血清中均能检测到较高浓度的bevacizumab,且两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给药方式视网膜各层荧光分布均能明显显现,提示两种给药方式药物均能作用于视网膜各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主观认知视力可测性年龄的发生以及视力随月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横断研究设计。以随机顺序对264名正常婴幼儿用带围栏的HOTV视频和由电脑控制的闭路式强化优先注视法(COPL)进行单眼视力检测及影响因素调查。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直线回归及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6%的婴幼儿自24月龄开始接受主观认知视力检测,至46月龄时,已达到100%;24月龄右眼和左眼的平均主观视力分别为4.86+0.05和4.881-0.08,至46月龄时均达5.0。左右眼间主观视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间的主观视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观视力与月龄呈正相关关系(r=O.526,P〈0.01),主观视力(Y)与月龄(X)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_4.699+0.006X。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教育背景(B=0.460,P=0.05)、A'JL受教育程度(B=0.386,P〈0.01)对主观视力检测配合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结论电脑控制的带围栏的HOTV认知视标检测系统为观察婴幼儿主观视力可测性的发生及其演绎提供了一种方法,婴幼儿主观视力检测应根据婴幼儿的年龄、认知水平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白内障术前应用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溶液结膜囊冲洗,术后眼内炎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评价50g/L浓度聚维酮碘溶液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500例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分为50g/L聚维酮碘组和25g/L聚维酮碘组,术中、术后观察眼部体征并询问患者主观不适。结果:50g/L聚维酮碘组眼部刺激症状较25g/L聚维酮碘组明显,但角膜上皮脱失情况和眼内炎的发生两组无区别。结论:术前结膜囊内使用50g/L聚维酮碘溶液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30例(30只眼)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采用Steltaris微切口超声乳化仪吸除白内障,同时用Ex—PRESS推注系统EDS植入Ex—PRESSP50微型引流器。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术后并发症;平均观察(4.21±2.16)个月。结果随访期间内,有27只眼的眼压稳定在(13.57±3.31)mmHg(1mmHg=0.133kPa),其余3只眼在随访期间需滴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均控制良好。术前视力:光感至0.15。术后矫正视力:30只眼中0.1~0.2者3只眼(10.0%),0.3~0.4者8只眼(26.7%),0.5~0.8者12只眼(40.0%),0.8~1.O者5只眼(16.7%)。其中〉1.0者2只眼(6.7%)。所有术眼在手术过程中均前房稳定,未见明显角膜切口热损伤,无后囊破裂、视网膜脱离及滤过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未出现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和低眼压等。结论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它使手术趋于简单、安全,视力恢复快,较传统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对伴较高角膜散光近视青少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6月在我院就诊的102例(189眼)伴-1.50~-3.50 D散光的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组,51例(92眼)配戴环曲面角膜塑形镜为试验组,51例(97眼)配戴框架眼镜为对照组,随访2 a,进行视力、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等的比较,同时检测试验组患儿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中央角膜厚度。结果 试验组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裸眼视力分别为4.21±0.36、4.78±0.21、4.99±0.08、5.02±0.12、5.03±0.08、4.98±0.13、4.95±0.09、4.86±0.08,戴镜后裸眼视力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配戴2 a后,试验组等效球镜度数增加(-0.54±0.36)D,对照组增加(-1.74±0.43)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88,P<0.01);眼轴长度试验组增加(0.41±0.18)mm,对照组增加(0.78±0.15)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20,P<0.01);试验组配戴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环曲面角膜塑形镜能有效缓解伴-1.50~-3.50 D较高角膜散光的青少年患者的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50岁及以上人群眼病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致盲眼病及低视力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宁波地区眼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3月-2016年7月在宁波地区随机抽取50岁及以上人群6 059人作为调查对象,予以问卷调查、视力、眼压、电脑验光、显微镜裂隙灯、眼底镜检查。分析各种眼病的患病率,评估主要致盲眼病。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抽样6 059例,实际检测5 448例,应答率为89.9%。在5 448名受检者中发现翼状胬肉、白内障、眼底疾病、青光眼、屈光不正和角膜病患病率分别为14.34%、23.22%、12.81%、1.08%、38.00%和2.06%。单眼和双眼盲患病率为0.95%和0.17%,单眼和双眼低视力患病率为3.34%和1.36%。白内障依然是盲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χ2检验结果显示年龄(χ2=1 127.873,P<0.05)、户外工作(χ2=60.568,P<0.05)、居住环境(沿海与内陆社区,χ2=71.859,P<0.05)、糖尿病(χ2=10.193,P<0.05)对白内障患病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高血压(χ2=3.149,P>0.05)、吸烟(χ2=0.202,P>0.05)、饮酒(χ2=0.179,P>0.05)对白内障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检验显示年龄、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对眼底病患病率差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χ2=377.049,30.619,302.620,26.928,6.826,均P<0.05),而户内外工作、海边内陆生活环境(χ2=2.336,0.165,均P>0.05)对眼底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该研究显示宁波地区50岁及以上人群常见眼病患病率及主要致盲眼病患病情况,为宁波地区各家医院眼科医疗资源分布和制定疾病诊疗技术的主攻方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宁波地区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手术情况及白内障盲社会负担率,评价宁波地区防盲治盲工作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宁波地区随机抽取50岁及以上人群6059人作为调查对象,予以问卷调查、视力、眼压、电脑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检查。分析白内障的患病率,评估主要致盲眼病,并分析不同因素对白内障患病率的影响。结果 实际5448位受检者中白内障患者1265例,患病率为23.22%。高龄、户外工作、沿海社区、糖尿病人群白内障患病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236眼行白内障手术中,213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日常生活视力≥0.7占28.81%,白内障盲手术覆盖率为85.11%,白内障盲社会负担率为1.73%。结论 宁波地区白内障手术覆盖率较高,接受白内障手术人群多。今后宁波地区的防盲工作不但要提高白内障手术数量,而且要努力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Ex-press引流钉联合微切口白内障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随机的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药物控制不理想的62例70眼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随机分为试验组34眼,行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对照组36眼,行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收集术前、术后1d,1wk,1、3、6、12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前房深度、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等基本数据,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术后12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53± 0.19,优于术前的0.83± 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术前眼压为31.3±6.85mmHg,术后1d,1wk,1、3、6、12mo分别降至7.37±2.94、9.88±3.18、10.84±2.68、12.28±2.81、12.82±2.84、14.14±3.41mmHg,试验组术后各期平均眼压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眼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术后12mo时手术相对成功率分别为97.1%、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x-press引流钉联合微切口白内障术用于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是安全而有效的,且能有效控制患者眼压和提高视力,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又一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半的患者角膜组织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宁波市眼科医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102例(186眼),观察配戴前及配戴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患者角膜上皮及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分支数量、弯曲度、内皮等方面的数据变化。结果 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的增加,角膜上皮层厚度有所变薄,但角膜上皮细胞并无明显改变。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患者角膜上皮细胞、角膜中周边及中央角膜神经纤维主干密度、角膜神经纤维分支密度、角膜神经纤维密度、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神经纤维弯曲度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配戴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有着较好的安全性,可应用于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白内障手术前后眼轴及屈光状态的变化,以期指导术后配镜时间选择及术后屈光度的预留。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30例(37眼)。方法 根据术前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两组,超长眼轴组15例(17眼),眼轴长度29.71~32.89 mm,普通眼轴组15例(20眼),眼轴长度22.16~25.54 mm。应用相干光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眼轴长度,并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同时进行验光,比较各个时间眼轴长度及屈光度的变化。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 眼轴长度,屈光度。结果 超长眼轴组患者术后3个月眼轴(30.60±0.88)mm,较术前(31.07±1.02)mm短(P=0.000)。普通眼轴组患者术后3个月眼轴(23.37±0.75)mm,较术前(23.51±0.78)mm短(P=0.000)。超长眼轴组患者术后1个月眼轴(30.61±0.90)mm与术后3个月眼轴(30.60±0.88)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普通眼轴组患者眼轴在术后1周(23.38±0.79)mm、术后1个月(23.38±0.78)mm、术后3个月(23.37±0.75)mm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50)。超长眼轴组患者术后1天等效球镜度数(-3.78±0.68)D,较术后1个月(-3.01±0.55)D高(P=0.000),术后1个月与3个月(-3.03±0.5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普通眼轴组患者术后1天等效球镜(-0.53±0.10)D,较1周(-0.40±0.07)D高(P=0.013),术后1周、术后1个月(-0.42±0.11)D、术后3个月(-0.41±0.08)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2)。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轴不同程度缩短,超高度近视眼尤其明显。超高度近视眼的眼轴和屈光状态术后1个月达到稳定,而普通眼的眼轴和屈光状态术后1周即可达到稳定。(眼科,2016,25: 90-9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