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一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科2004—2014年患者病死率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04年、2009年和2014年该院急诊科就诊人次及死亡患者人数,计算病死率,并收集上述3年全部死亡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4年,该院急诊患者数量显著增加(2014年较2004年增加了38.0%,抢救和留观人数增加71.6%),病死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 0.3%,2009年 0.8%,2014年 0.7%,P <0.01),纳入上述3年共1091例死亡患者进行分析。基线临床特征:男:女比例为1.36∶1,该比例2004—2014年间无显著变化;平均寿命61.9岁,过去10年亦无显著变化。救治条件:该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数量和硬件设施配备均有明显提升。流行病学特点:心、脑血管疾病和猝死是急诊死亡三大主要原因,三者所占总比例以及外伤、肿瘤等各自所占比例2004—2014年均无显著变化。急救意识: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2004—2014年无显著变化,救护车应用比例未发生改变;患者家属配合抢救的比例显著下降(2004年 61.1%,2009年 60.2%,2014年 42.8%,P <0.01)。时间分布:急诊死亡患者就诊的节假日分布、昼夜班次分布均无显著变化,平均急诊滞留时间明显上升(2004年 22.4 h,2014年 39.3 h,P =0.02)。结论2004—2014年间,尽管急诊科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得到显著改善,急诊患者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这一状况可能与就诊患者数量(尤其是危重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病患自我急救意识无改善、对急诊救治的配合程度显著下降、急诊滞留时间显著增加等相关。  相似文献   
2.
3.
4.
5.
李陶宇  邢军辉  邢钰  李凌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18-2321
目的基于3.0 T心脏磁共振(CMR)探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首次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最终诊断为DCM的139例患者,按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果分为室内传导正常组(93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组(17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组(2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彩超和CMR检查,对3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及核磁共振心肌延迟强化成像(LGE)进行比较。结果 CLBBB组男性比例低于室内传导正常组和LAFB组,年龄大于室内传导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 7)。各组经心脏彩超测得的LVEDV、LVESV、LVEDD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LBBB组和LAFB组经CMR测得的LVEF均低于室内传导正常组,LGE检出率均高于室内传导正常组,CLBBB组LVESVI大于室内传导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 7)。结论合并LBBB的DCM患者心脏功能受损更严重,心肌纤维化病变更广泛,且相对于常规心脏彩超,CMR能更好地反应LBBB对DCM患者心脏结构、心功能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