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 要〕 目的:探究空气压力波对脑卒中后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大埔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 6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3 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 2 周后两组患者下肢血流情况 (腿围周径、股静脉回流速度、反流时间)、TEG 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α 角)、最大振幅(MA)〕差异及治疗 2 周后两组 DVT 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 2 周后,两组患者股静脉回流速度、 R 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同一时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 K 值较治疗前 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同一时期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两组患者腿围周径、反流 时间、α 角、MA 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同一时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 组患者 DVT 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卒中患者进行 治疗效果良好,有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下肢功能恢复的同时减少 DVT 发生风险,对其预后康复有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观察组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各68例,西药组患者给予口服75 mg氯吡格雷治疗,1次/ d,共30 d,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300 mg血栓通粉剂+150 ml生理盐水混合)治疗,2次/ d,共3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14、21 d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并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西药组和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9.12%、83.82%,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7、14、21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更为良好的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作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抗栓治疗中巴曲抗栓酶及肝素对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接受肝素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接受巴曲抗栓酶治疗,每组30例。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点PT、aPTT、ACT及D-D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Fb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PT、aPTT及ACT呈显著升高趋势;D-D呈迅速升高、缓慢降低趋势。观察组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点PT、aPTT及A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bg及D-D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Fbg呈降低趋势;D-D呈迅速升高、迅速降低趋势。同时两组各时间点间,溶栓前PT、aPTT、ACT、Fbg、D-D,溶栓4 h时PT、aPTT、ACT、D-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溶栓4 h时Fbg、溶栓24 h及48 h时PT、aPTT、ACT、Fbg及D-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MI溶栓治疗中,巴曲抗栓酶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脑梗死患者70例(COPD+脑梗死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5例(COPD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检测三组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三组进行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OPD+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与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史、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COPD+脑梗死组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COPD组和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组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组、COPD+脑梗死组血清CRP、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Pa O2和FEV1、FEV1/FVC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RP、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与Pa O2和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呈负相关。在COPD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迅速升高,则需鉴定患者是否存在脑梗死情况,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早期干预,避免患者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调节透析液钾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紊乱和心血管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埔县人民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5例共707次透析,其中69例次行高钾透析液透析治疗作为观察组,选择每例患者行高钾透析治疗前5次透析共75例次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含钾浓度为3.0~4.0 mmol/L、2.0~2.5 mmol/L的透析液进行透析治疗。测定透析前后两组患者K+、Na+、CL-的浓度,并记录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透析后,对照组K+浓度明显降低,为(3.03±0.05)mmol/L,且显著低于观察组的(3.74±0.0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a+、CL-浓度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7.25%和15.9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0%和46.67%(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心率正常和动脉硬化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慌、胸闷及气促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是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若采用3.0~4.0 mmol/L钾浓度的透析液进行透析可有效纠正电解质紊乱和维持心血管稳定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