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肾上腺皮质醇(Cor)水平及其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CS患者189例,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n=75)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114),同期选取因胸痛住院治疗且行冠脉造影排除ACS者作为对照组(n=46)。对照组于入院即刻,ACS患者分别于入院即刻(T0)、6 h(T1)、1 d(T2)、3 d(T3)和7 d(T4)检测血清中ACTH和Cor水平,所有ACS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将患者分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亚组(n=46)和非MACE亚组(n=143)。MACE定义为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冠脉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结果:与对照组T0时比较,UAP组T0~T3时和AMI组T0~T4时患者血清ACTH和Cor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T0时比较,UAP组和AMI组患者T1~T4时血清ACTH和Cor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T2时最高(P<0.05)。与UAP组比较,AMI组患者T0~T4时血清ACTH和Cor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T0时比较,非MACE亚组T0~T3时和MACE亚组T0~T4时患者血清ACTH和Cor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T2时最高(P<0.05),与非MACE亚组比较,MACE亚组T0~T4时患者血清ACTH和Cor水平升高(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ensini积分(HR=1.048,95%CI:1.016~1.082)、ACTH-T1(HR=1.038,95%CI:1.011~1.065)、ACTH-T2(HR=1.023,95%CI:1.002~1.044)、Cor-T1(HR=1.096,95%CI:1.032~1.164)和Cor-T2(HR=1.046,95%CI:1.012~1.081)是影响ACS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因素。结论:ACS患者血清ACTH和Cor水平升高,且与患者短期预后有关,住院6 h和1 d时血清ACTH和Cor水平是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不同肠内营养途径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TAD)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TTAD术后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喂养耐受性、营养状态以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鼻饲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4±0.89)d vs(7.33±1.21)d;t=1.544,P=0.127]。在治疗期间,对照组腹胀、反流、胃潴留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入性肺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营养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两组ALB、PAB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可以有效改善ATTAD术后患者喂养耐受性、营养状态,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可溶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sRANKL)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心内科就诊患者80例,冠脉造影显示CHD 53例,其中单支病变组9例、双支病变组17例、多支病变组27例,正常对照组27例;采用ELLSA法检测各组血清OPG、sRANKL,并分析血清OPG、sRANKL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D患者血清OPG明显升高,且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血清sRANKL明显降低,且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结论CHD患者血清OPG升高、sRANKL降低,二者可作为CHD的预测因子,血清OPG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DCM患者55例,均行24h动态心电图(Hoher)检查,依据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A组(n=25)均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者,B组(n=30)不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并设立正常对照组c组(B=35),对各组分别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并对其中的SDNN、SDANN、PNN50、LF、HF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和B组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指标与c组相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较B组降低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率变异性降低有关,且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指标可成为DCM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