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心电图在不同类型小儿过敏性紫癜合并心肌损害的评估、疗效、转归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2例已确诊过敏性紫癜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住院当日全部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以后每周查1次心电图,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 82例过敏性紫癜合并心肌损害患儿中63例(76.82%)有心电图改变,63例患儿中混合型紫癜47例(74.60%),单纯型紫癜5例(7.94%),其他类型11例(17.46%);心电图改变呈多样性、易变性;全病程均可出现;心电图改变多数随原发病主要症状消失后1~3w恢复正常,混合型重症病例心电图恢复期需3w以上。混合型紫癜的心电图改变多为2项以上。混合型紫癜心电图改变较重,恢复时间长。结论心电图改变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评估、疗效、转归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膀胱横纹肌肉瘤超声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7个月。因黄色水样便半月,尿频、排尿费力10d入院。查体:外阴发育正常,包皮口松弛,尿道口轻度充血,无分泌物及特殊气味,心肺腹未见异常。拟诊“小儿腹泻,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肺动脉间隔缺损诊断分型的价值.方法 对24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患儿超声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患儿中Ⅰ型3例,Ⅱ型11例,Ⅲ型5例,Ⅳ型5例,单纯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患儿5例,伴发其他心内畸形患儿19例,超声检查确诊20例并给予了正确的分型,诊断准确率83.3%oo,漏诊4例,其中Ⅱ型3例,Ⅳ型1例,且均伴有其他心内畸形.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肺动脉间隔诊断符合率高,可准确给予分型,对手术风险的评估及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1岁1个月,系孕39周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质量3046g。胎儿假死,阿氏评分3分,现患儿重度痉挛型四肢瘫,精神发育迟滞,小头症。出生后一直进行针对姿势的训练。症状及体征:①姿势及功能运动:不会翻身,卧位状态,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阳性;②交流及认知功能:对周围声响和人声反应敏感,在摄食先行期,一旦知道准备用餐,就易变得不高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和商肠末端肌层切开术治疗小儿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0年7月~2010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与协作医院,共计对68例术前诊断为小儿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病例,分别实施了非开腹手术,即经会阴切口施行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对其适应证、具体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结果术中及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非短段型巨结肠者7例,术后巨结肠症复发,改为开腹手术;其余61例(54例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7例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短者2年,长者6年,巨结肠症均未见复发。结论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及直肠未端肌层切开手术,治疗小儿短段型、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方法安全可行、操作简便、免开腹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实践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术治疗小儿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0年7月~2010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与协作医院,共计对68例术前诊断为小儿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病例,分别实施了非开腹手术,即经会阴切口施行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对其适应证、具体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结果 术中及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非短段型巨结肠者7例,术后巨结肠症复发,改为开腹手术;其余61例(54例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7例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短者2年,长者6年,巨结肠症均未见复发.结论 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及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治疗小儿短段型、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方法安全可行、操作简便、免开腹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实践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心电图指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心肌损害患儿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30例心肌损害患儿,给予对症并联合磷酸肌酸钠、维生素C治疗,共治疗10 d。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所有患儿心电指标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心功能。检测患儿治疗前后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与高频之比(LF/HF)、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QT离散度(QT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心排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结果:治疗后,患儿TO、QTd和LVEDd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LF、HF、LF/HF、TS、CO、SV、CI、LVE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儿的LF、HF、QTd与CI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治疗后,心肌损害患儿心功能及心电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心电指标与心功能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术,术后配合以生理盐水灌肠法,治疗成人短段、超短段型巨结肠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01年4月至2010年8月,我院及协作医院,针对36例术前诊断为"成人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分别实施了非开腹手术,即经会阴切口,施行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术后配合以生理盐水灌肠法治疗。对此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手术操作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术中、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非短段型巨结肠",术后配合以生理盐水灌肠法,效果不佳而续行开腹手术;30例术中、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短段、超短段型巨结肠"、4例术中、术后病理组织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病变未超过肛缘上6.5 cm。后34例术后均配合以生理盐水灌肠。随访,术后灌肠8个月者1例、10个月者1例,此2例均缓解了巨结肠症状(缓解率6%);术后灌肠诱导排便1~2年者32例,均治愈巨结肠症,停止灌肠后继续追踪2~5年未见便秘、排便延迟、肠梗阻等巨结肠症状复发,治愈率94%。结论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术,术后配合以生理盐水灌肠法,可以迅速缓解短段、超短段型成人巨结肠的急性肠梗阻症状,并逐渐治愈便秘、排便延迟、腹胀腹痛等巨结肠症状。此方法安全可行、操作简便、免开腹手术、创伤小、痛苦轻、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实践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赵雪然  杨焕新  李爱霞  袁会珍 《临床荟萃》2009,24(18):1589-1589
例1,女,2岁3个月。因发热、咳嗽、憋气5天,在当地医院就诊并行心电图检查,因心电图异常而被诊断为疑似心肌炎,为进一步诊治于2008年5月16日来我院就诊。外院心电图示:心肌缺血(V1~V5导联T波倒置,V6低平)。查体:体温38℃,心率120次/min,心肺听诊未见异常,于我院查心肌酶谱及心脏超声正常。患儿在常温、仰卧位、镇静药灌肠睡眠状态下,再次复查心电图,胸导联电极安放精确定位,采集基线平稳,图形清晰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6个月.主因间断呕吐伴低热半天,于当地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9×109/L,中性粒细胞60.3%,单核细胞32.3%.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增多,右肺下野大片阴影,右心缘不清.临床诊断:右肺炎、右胸腔积液.经抗炎治疗2d无明显好转,体温降至正常,呕吐症状不缓解,遂转入我院重症内科.体格检查:右下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入院后行胸、腹超声检查.超声显示:于胸腔内可测及胃组织回声疝入,胃内可见较多内容物回声,蠕动活跃,排空现象不明显,胃组织疝入范围约5.8 cm×3.6 cm,交通口内径约0.8 cm,左心房受压移位.胸腔内胃组织回声(考虑:膈疝,建议进一步检查),肝、胆、胰、脾、肾结构未见异常.行上消化道造影,经胃管注入造影剂,可见胃疝入右侧胸腔,贲门位于右侧胸腔.诊断:膈疝.遂转至胸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可见部分胃经膈肌缺损进入右侧胸腔,右肺下叶受压不张,膈肌发育不良,后外侧可探及约4 cm×3cm裂口.术后诊断:膈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