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3年共置入173例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评价不同电极植入路径,不同类型电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73例患者按起搏部位及植入路径随机分组,比较起搏参数、手术时间及X光照射时间,观察植入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173例患者中,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119例,其中应用翼状电极98例,应用螺旋电极21例;头静脉植入途径48例;颈外静脉植入途径6例.3例(1.7%)患者植入电极1年内发生电极折断现象;2例(1.5%)患者在植入1周内发生电极脱位;3例(1.7%)患者发生反复性囊袋坏死现象;3例(1.7%)患者废弃残留电极脱落至右心腔,未给特殊处置,随访12年至今;10例(6%)患者发生起搏综合征,经重新调整心率后,均起搏良好.螺旋电极应用至今6年,未见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途径,螺旋电极的应用,是目前临床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病死率与多因素的相关性。方法613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死亡、非死亡两组,以性别、年龄、溶栓、Killip分级、QTd、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吸烟、甘油三酯、胆固醇、非ST段上抬型心梗、前壁心梗、下壁及右室心梗、高侧壁心梗、心律失常类型等多重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病死率与性别、溶栓、Killip分级、糖尿病、甘油三酯、前壁心梗、高侧壁心梗、心律失常类型、年龄有相关性(P<0.05或P<0.01);逐步回归分析示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病死率与Killip分级、糖尿病、前壁心梗、QTd有相关性(P<0.01)。结论合并糖尿病、发生急性前壁心梗、Killip分级高、QTd增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病死率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即刻准备的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AMI患者中,直接冠脉支架植入20例(直接支架组),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即刻准备的支架植入30例(溶栓支架组),尿激酶静脉溶栓30例(溶栓组)。均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出院前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直接支架组IRA开通率为100%,溶栓支架组开通率为96.7%,溶栓开通率为46.7%(P<0.01);直接支架组与溶栓支架组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20.0%,P>0.05;慢复流发生率分别25.0%,30.0%,P>0.05;临床事件:出血、心力衰竭、心绞痛、再梗死,脑梗死,支架纽较溶栓组发病率低,但3组间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住院天数明显短缩(P<0.01);3组病死率分别为0%,3.3%,6.7%(P<0.05);3组LVEF分别为(65.5±11.5)、(64.0±14.5)、(54.5±13.0)(P<0.05)。结论:直接支架植入或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即刘准备的支架植入较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惠性心肌梗死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与头静脉切开途径安置单腔心脏起搏器的价值.方法 将146例需安置心脏单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组(98例)和头静脉切开组(48例).观察两种手术径路安置起搏器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 头静脉切开组成功率89% (43/48),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成功率100%(98/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P均<0.05).无论是手术时间,还是X线曝光时间,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比头静脉切开组明显缩短[(118±35) min与(256±75) min和(15±5) min与(35±10) min,t值分别为12.12、13.08,P均<0.01].两组并发症各发生1例,分别是囊袋内血肿和电极导线脱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置单腔心脏起搏器可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23年共置入173例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评价不同电极植入路径,不同类型电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73例患者按起搏部位及植入路径随机分组,比较起搏参数、手术时间及X光照射时间,观察植入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173例患者中,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119例,其中应用翼状电极98例,应用螺旋电极21例;头静脉植入途径48例;颈外静脉植入途径6例.3例(1.7%)患者植入电极1年内发生电极折断现象;2例(1.5%)患者在植入1周内发生电极脱位;3例(1.7%)患者发生反复性囊袋坏死现象;3例(1.7%)患者废弃残留电极脱落至右心腔,未给特殊处置,随访12年至今;10例(6%)患者发生起搏综合征,经重新调整心率后,均起搏良好.螺旋电极应用至今6年,未见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途径,螺旋电极的应用,是目前临床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心肌组织灌注(TIMI myoeardial perfusion,TMP)分级和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 ST-segmeut resolution,sumSTR)三种方法联合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的影响因素,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提供有实践意义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食道调搏心脏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未能确诊冠心病患者 4 0例 ,男 2 5例 ,女 15例 ,年龄 32~ 6 4岁 ,平均 (5 3± 16 )岁 ,所有入选病人均接受平板车心脏负荷运动试验、食道调搏心脏负荷试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平板车亚极量心脏负荷运动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 72 7% ,特异性为83 3% ,阳性预测率为 84 2 % ,阴性预测率为 71 4 % ,准确性为 77 5 % ,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 90 9% ,特异性为 88 9% ,阳性预测率为 90 9% ,阴性预测率为 88 9% ,准确性为 90 0 %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但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与极量心脏负荷试验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 1min刺激组与 3min刺激组之间 ,五项参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双项串联试验在敏感性较平板车运动试验提高 ,但特异性下降 ;双项并联试验在特异性较平板车运动试验提高 ,但敏感性下降 ,两者均较平板车运动试验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 ,较平板车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优 ;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持续 1min ,心脏刺激较持续 3min心脏刺  相似文献   
8.
我院对1987年至2003年期间的130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埋藏式起搏器,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急诊经应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637例经临床确诊的ST段上抬型、发病时间〈12h的AMI患者被分为急诊PCI(105例)、溶栓治疗(94例)、药物治疗(348例)三组,依据logistic回归方程高危AMI患者的P值,各组更分为高危、低危两个亚组。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急诊PCI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无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临床事件;4周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各组及亚组28天病死率。结果:PCI级IRA开通率为100%,支架率为99.0%。高危与低危两个亚组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和20.0%;慢复流发生率分别30.0%和25.0%;无复流发生率分别4.0%和o.0%。临床事件中,三组及亚组间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组及其亚组心衰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P均〈0.01);溶栓组及亚组心绞痛和再梗死发生率较PCI组和药物纽及亚组高(P〈0.05或P〈0.01);PCI组及其亚组住院天数明显短缩(P〈0.01);药物组及其亚组LVEF较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下降(P均〈0.05);PCI组、溶栓组和药物组的28天病死率分别为0%、7.4%和18.7%(P〈0.05或P〈0.01),且死亡者均为高危亚组患者,溶栓组和药物组的高危亚组痛死率分别为10.4%和26.0%(P〈0.05或P〈0.01)。结论:急诊PCI较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单纯药物治疗AMI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短缩住院天数;可进一步降低高危AMI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6例住院患者,9例植入双腔频率应答型起搏器(DDDR),17例植入心室按需起搏器或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起搏器(VVI或VVIR).用Swan-Ganz漂浮导管分别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26例患者全部在RVOT成功植入螺旋电极.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的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VI)均明显增加(P<0.05).感知、起搏阈值、心室阻抗等起搏参数两者无明显差别;术后随访6~30个月,未见电极脱位.结论 采用螺旋电极行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传统的RVA起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