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人乙酰肝素酶(HPA)并建立该酶的稳定表达细胞株。方法:构建包含人乙酰肝素酶全长编码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hpaFL,转染CHO-K1细胞,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通过RT-PCR,Western-blot分析与鉴定蛋白的表达;用荧光HPLC法检测蛋白的活性.结果:在CHO-K1细胞中成功地表达出有活性的人乙酰肝素酶,并获得该酶的稳定表达细胞株。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人乙酰肝素酶稳定表达细胞株,为其抑制剂的筛选及其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乙腈-10%乙腈(52∶48);流速1.5ml/min;检测波长254nm.结果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061 48+0.000 001 066X,r=0.999 8;Y=-0.531 8+0.000 001 270X,r=0.999 8;Y=-0.207 4+0.000 000 944 9X,r=0.999 6;Y=-0.073 30+0.000 000 955 0X,r=0.999 9.4组分的平均回收率和RSD分别为99.1%、4.4%;102.5%、2.3%;100.6%、5.0%;98.0%、2.8%.最低检出浓度分别约为0.2、0.3,0.2、0.2μg*ml-1.结论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凌应培  邱静静  赵华军 《广东医学》2020,41(24):2518-2521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指数(BMI)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表达的差异。方法选择就诊的患者200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中国人群肥胖诊断标准,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将全部患者分为A组(体重正常且不具有2型糖尿病),B组(体重超重且不具有2型糖尿病),C组(体重正常且具有2型糖尿病),D组(体重超重且具有2型糖尿病)共4个组。每组均纳入患者数量为50例。对比4组患者的BMI、腰围、臀围、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IL-18、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空腹血胰岛素(Fins)。分析IL-18同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血清IL-18的影响因素。结果4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腰围、臀围、BMI、Fins、HOMA-IR、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IL-18、C反应蛋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和B组的血清IL-18浓度低于D组,D组的血清IL-18浓度低于C组(P<0.05)。血清IL-18浓度与C反应蛋白、Fins、HOMA-IR、腰围、臀围、BMI均呈正相关(r=0.658、0.437、0.564、0.681、0.456、0.642,P<0.05),血清IL-18浓度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不具有相关性(r=0.057、-0.014、0.127、-0.135、0.065、-0.042、-0.025、0.037、-0.124,P>0.05),腰围、BMI两个因子成为血清IL-18的独立影响因素(R2=0.878,F=58.632,P<0.05)。结论血清IL-18的水平在BMI较高的人群中明显增高,并且与多种肥胖相关指标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这可能与炎症反应和内脏脂肪的增加相关,但是尚有待进一步验证。血清IL-18对于推测人体脂肪含量,制定相应的减重计划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抑制微小RNA(miR)-101对糖尿病肾病(DN)模型大鼠的影响以及对肾组织叉头状转录因子O1(FoxO1)和自噬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DN模型,随机选择30只DN大鼠分为DN组(n=15)和DN+miR-101 antagomir组(n=15),15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尾静脉注射miR-101 antagomir(300μg)以抑制miR-101的水平。通过HE染色验证建模结果和抑制miR-101对肾组织的保护作用。检测和比较各组的肾功能指标、miR-101、FoxO1mRNA和蛋白、自噬蛋白(Beclin1和LC3Ⅱ)表达量。结果:建模后和干预后,DN组和DN+miR-101 antagomir组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三组大鼠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N组的24h尿蛋白、肌酐和miR-10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oxO1的mRNA和蛋白、Beclin1和LC3Ⅱ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DN+miR-101 antagomir组的24h尿蛋白、肌酐和miR-101水平显著低于DN组,FoxO1的mRNA和蛋白、Beclin1和LC3Ⅱ表达量显著高于DN组(均P<0.05)。结论:抑制miR-101可以缓解DN大鼠肾组织损伤保护肾功能,并提高FoxO1蛋白表达量,促进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5.
乙酰肝素酶——癌症转移治疗的靶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华军  章雄文  丁健 《药学学报》2005,40(10):871-875
近年来研究表明,乙酰肝素酶与癌症组织的转移有极为密切的相关性,通过抑制乙酰肝素酶可以阻止癌细胞的转移,提示乙酰肝素酶可成为癌症转移治疗的靶点。1乙酰肝素酶及其作用机制侵染性细胞尤其是转移性肿瘤细胞和白细胞可通过调节一系列降解酶从而通过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两层屏障。起初,科学家认为这两层屏障的主要成分———结构蛋白的破坏是肿瘤细胞转移的决定性步骤,因此,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底物为结构蛋白的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类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类上。事实上,作为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另一主…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人乙酰肝素酶基因系列真核表达载体,并在NIH3T3细胞中表达,以研究乙酰肝素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采用PCR及GeneSOE的方法从人乙酰肝素酶cDNA中扩增得到hpaFL(Met^1-Iles^543),hpal09(Met^1-Glu^109)及hpasp50(pro,Met^1-Ala^35 Lys^158-Iles^543),然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其转染NIH3T3细胞,48h后RT-PCR检测转染细胞中外源乙酰肝素酶基因的转录。结果:酶切鉴定、测序结果以及RT-PCR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cDNA-hpaFL,pcDNA-hpa109及pcDNA-hpasp50,并在NIH3T3细胞中有效转录。构建成功的乙酰肝素酶系列表达载体可为乙酰肝素酶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乙腈-10%乙腈(52∶48);流速1.5ml/min;检测波长254nm.结果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061 48+0.000 001 066X,r=0.999 8;Y=-0.531 8+0.000 001 270X,r=0.999 8;Y=-0.207 4+0.000 000 944 9X,r=0.999 6;Y=-0.073 30+0.000 000 955 0X,r=0.999 9.4组分的平均回收率和RSD分别为99.1%、4.4%;102.5%、2.3%;100.6%、5.0%;98.0%、2.8%.最低检出浓度分别约为0.2、0.3,0.2、0.2μg*ml-1.结论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急诊处方用药情况,为提高急诊处方质量、加强用药合理性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急诊药房计算机系统,按照降序排序法统计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销售额和日均DDDs前20位药品。手工随机抽查我院2006年2月至2006年5月急诊处方1259张,对其中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审查、统计和分析。结果:在前20位药品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金额最高,阿奇霉素注射液的DDDs最高。抗菌药物处方分类分析显示喹诺酮类用药频度最高,青霉素类居次,头孢菌素类排列第3位。结论:用药情况基本符合急诊特点,不合理用药问题值得重视,用药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由于发病机制复杂,死亡率高,已成为医学领域内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传统中医药可以起到抗ALI作用,但其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明确。本文对截至目前研究所得的ALI致病机制、传统中医药对ALI的治疗经验以及中西医的对比进行综述,为治疗ALI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思路,同时期望推进全新中药成分的提取研究,开发出疗效更好的方案,从而推动传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蜘蛛香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Jatamanvaltrate P对乳腺癌细胞T47D的增殖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Jatamanvaltrate P对乳腺癌细胞T47D和BT-20增殖的影响;DA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Jatamanvaltrate P对T47D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与细胞周期、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 Jatamanvaltrate P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并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Jatamanvaltrate P能明显将T47D细胞阻滞于G2/M期,下调周期相关蛋白cdc-2和Cyclin B1,上调p-cdc-2;Jatamanvaltrate P能诱导T47D细胞产生凋亡小体,显著性增加T47D细胞凋亡比例,呈现剂量依赖性;Jatamanvaltrate P处理后的蛋白PARP和Caspase 3/8/9出现了活化形式。结论 Jatamanvaltrate P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乳腺癌细胞T47D的增殖,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乳腺癌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