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积极相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机理上,同型半胱氨酸主要通过影响骨胶原的交联,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形成,及促进成骨细胞的凋亡起作用的.笔者将从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及其与骨量、骨质量和骨的代谢等方面的关系进行综述.进一步阐明如何预防和治疗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导致的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高位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的髋臼形态进行三维表面重建和定量分析,以了解其髋臼解剖学特点,提高关节置换术前计划的准确性。方法 利用Mimics软件对13例(13髋)高位脱位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及13例(26髋)正常人的骨盆图像进行三维表面重建。对重建后的髋臼三维图像进行髋臼上下径、前后径、髋臼深度、内壁厚度、外展角及前倾角的测定,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高位脱位组髋臼形态不规则,上窄下宽,呈三角形;其髋臼上下径为(38.29±2.71) mm,前后径为(21.74±5.33) mm,髋臼深度为(15.50±2.93) mm,内壁厚度为(6.80±2.97) mm,外展角为(49.29±7.40)°,前倾角为(23.82±11.2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位脱位组在髋臼上下径、前后径及髋臼深度方面均小于对照组(\P<0.05),但其内壁厚度、外展角及前倾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三维表面重建技术能够还原髋臼真实形态,完成髋臼形态定量分析,提高术前计划的准确性。高位脱位DDH患者髋臼形态不规则、开口偏小、内壁较厚、外展角及前倾角较大,这些特点在行关节置换时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62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置入物后移将患者分为后移组(22例)和非后移组(606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发生置入物后移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融合节段、置入物类型、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刮除、置入是否充分等,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置入物后移的相关性。结果 628例患者中22例发生置入物后移,其中轻度后移12例、重度后移10例,后移发生率为3.5%。组间比较显示,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完全刮除、置入是否充分4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4个指标与术后置入物后移具有相关性。结论万向螺钉的应用、术中未加压、终板完全刮除及置入不充分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术中融合器的放置应尽量靠近椎体中央,对置入物后移合并神经功能受损者应尽早行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比较传统置钉技术与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置钉技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寰枢椎不稳症患者56例(男33例,女23例),男性年龄56.8±8.9岁(36~71岁),女性年龄54.5±10.8岁(33~72岁),其中30例行传统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照组),26例行个性化定点-定向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组)。寰椎和枢椎定点导板均有长条状扶手设计。术后3d复查CT评估寰椎和枢椎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并将螺钉位置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位于骨性钉道内;1级,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螺钉直径穿破骨皮质≤50%;2级,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螺钉直径穿破骨皮质>50%;3级,螺钉直径完全穿破骨皮质。比较两组螺钉安全率(0级设为安全,1~3级设为存在风险)、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中出血量。结果:寰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0级48枚、1级7枚、2级2枚、3级1枚,观察组0级49枚、1级2枚、2级1枚、3级0枚,各级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枢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0级53枚、1级6枚、2级1枚、3级0枚,观察组0级48枚、1级2枚、2级0枚、3级0枚,各级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螺钉安全率对照组及观察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19);平均手术时间对照组109.2±17.1min,观察组115.2±16.6min,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09);平均透视次数对照组12.50±1.95次,观察组6.85±2.44次,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001);平均术中出血对照组198.1±108.3ml,双导板组160.3±135.4ml,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216)。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4~26个月(19.4±4.1个月),所有病例行寰枢椎后路术后均获得融合。结论:改良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比传统置钉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并提高临床手术置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髌股关节炎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是骨科门诊常见病,Sarda等报道患有膝关节炎的患者中,67%的患者表现为单纯髌股关节炎.许多学者认为髌股关节对合不良可导致髌骨和股骨滑车软骨面病变,继而出现各种临床表现.本研究在关节镜下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和行髌骨成形以改善髌股关节的对合,同时对使用双极射频行髌周去神经处理.通过手术前后髌骨轨迹评估和功能评分,探讨该术式对髌股关节对合不良继发重度髌股关节炎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采用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获取数据经Mimics 10.0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根据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表面数据设计个性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在3D打印机上制作"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和CT检查结果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采用颈部和/或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数字化双导航模板为24例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2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并椎板螺钉固定。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48枚,枢椎椎弓根螺钉46枚,枢椎椎板螺钉2枚。术后CT检查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钉道骨皮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大部分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78±1.12)分降至术后(2.4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肌力下降者术后均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寰枢椎不稳提供更合理的置钉方式。  相似文献   
7.
吴红兵  赖欧杰  胡勇 《现代实用医学》2015,27(2):157-158,172
目的比较掌侧锁定钢板和石膏制动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63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35例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手术组),28例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制动治疗(保守组),对两组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末次随访结果显示,手术组腕关节屈伸活动、旋前及旋后活动、握力及DASH评分显著优于保守组(均<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能够获得更好的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及功能。  相似文献   
8.
Kümmell病主要表现为迟发性椎体塌陷及其所致的脊柱后凸畸形和神经功能损害。该病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可能是椎体缺血坏死、骨折后椎体内假关节形成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致。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病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但X线、CT提示的椎体塌陷、椎体内真空裂隙形成及MRI中的双线征可作为影像学诊断的依据。对于椎体后壁完整、无严重脊柱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损害的Ⅰ、Ⅱ期Kümmell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Ⅲ期Kümmell病,选择开放性手术治疗更为恰当,但术式的选择须综合考虑术者的经验、脊柱后凸畸形程度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后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方椎弓根螺钉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5~58岁,平均45岁。术前ASIA神经功能损伤分级,A级3例,B级7级,C级6例,D级4例,E级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相关并发症。评价术前及术后的VAS评分、ODI及Cobb角。分析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CT三维重建评价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0~240(192±47)min;术中出血量380~750(603±120)ml。术中发现3例由外伤导致的硬膜囊撕裂及脑脊液瘘,均给予缝合修补;1例术后浅表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24~45(37.0±9.5)个月。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8.9±0.4降低至术后即刻的4.2±1.3(P0.05)。至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进一步降低至3.6±0.8。ODI由术前的(95.30±3.52)%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32.51±6.30)%(P0.05)。Cobb角由术前的(21.2±8.8)°矫正至术后即刻的(2.3±3.1)°(P0.05)。至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3.2±2.5)°,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末次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A级3例,B级3例,C级5例,D级6例及E级4例。21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椎间植骨融合,融合时间为8~13(10.3±2.5)个月。结论:对于主要累及椎间盘及终板平面的胸腰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不仅手术创伤小,而且能够有效的重建三柱结构及获得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此外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伤椎椎体成形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伤椎椎体成形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55~73岁,中位数63岁。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C级2例、D级7例、E级10例。病变椎体位于T_(11)3例、T_(12)4例、L_17例、L_22例、L_31例、L_42例。术后随访观察腰背部疼痛缓解、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恢复、腰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0~210 min,中位数160 min。术中出血量250~450 m L,中位数320 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中位数16个月。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别由术前(7.53±1.55)分降至(3.32±0.67)分、(2.92±0.64)分,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前缘高度×2/(伤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伤椎下位椎体前缘高度)×100%]由术前(48.34±15.45)%增高至(78.23±8.31)%、(76.07±7.83)%,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缘高度×2/(伤椎上位椎体后缘高度+伤椎下位椎体后缘高度)×100%]由术前(84.52±4.39)%增高至(91.88±4.43)%、(89.19±5.75)%,Cobb角由术前13.75°±5.48°降低至4.23°±2.45°、6.59°±3.34°。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89.22±27.35)%降至(29.68±5.08)%;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D级1例、E级18例。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水泥渗漏,其中6例为骨水泥椎旁渗漏、3例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因其无临床症状,未做任何处理;均未出现神经损害加重、脑脊液漏、骨水泥毒性反应、切口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伤椎椎体成形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能有效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纠正后凸畸形,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