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小鼠树突状细胞在黏膜免疫模型小鼠中分布特征及上皮型钙黏附分子(E-cadher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以探讨E-cadherin和ICAM-1在树突状细胞迁移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黏膜免疫模型小鼠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特征;分析E-cadherin和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内的树突状细胞在黏膜免疫模型小鼠中,主要分布于肠系膜淋巴结、回肠集合淋巴小结、胃和空回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其ICAM-1表达明显增高,E-cadherin表达下调,分别与对照组数密度和面密度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树突状细胞迁移运动过程中,E-cadherin和ICAM-1黏附分子可能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与淋巴迷路之间淋巴细胞归巢的通路.方法 用镀银染色光镜观察法和冻裂割断扫描电镜观察法观察健康、成熟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的基质网状结构.结果 位于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周围有网状纤维支架,在二者相临近部位有密集交织的网状纤维网.结论 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之间密集交织的网状纤维网,为细胞的居留和迁移提供结构支持和适宜的微环境,可能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通路.  相似文献   
3.
结合临床“5+3”一体化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在解剖学理论教学中运用智慧树与腾讯课堂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高效、精准、互动的线上翻转智慧课堂。将ARCS[注意力(a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动机模型引入教学设计中,助力翻转课堂的有效进行。课前通过智慧树发布教学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中应用腾讯课堂直播教学,针对性地讲解重难点内容,答疑讨论;课后应用智慧树发布习题测试与作业。实践表明,该模式的线上教学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实施多元化形成性考核;为疫情之后开展混合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黑色素瘤组织中类高内皮微静脉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形态特征。方法: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lO例手术切除的人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的类高内皮微静脉和TIL的分布和超微结构。结果:类高内皮微静脉主要分布于乳头层和癌周围。病变早期其内皮高大,胞浆突起增多,核大,细胞器丰富,有大量淋巴细胞穿越管壁;病变晚期,内皮细胞核不规则,出现大量齿状切迹,细胞质内出现大量微丝和质膜小泡,线粒体多出现肿胀、扩张,基膜不连续,少见淋巴细胞穿越。TIL多存在于癌周围区,活化淋巴细胞较多。随着病程的进展,淋巴细胞数世减少:结论:1.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部分血管可演变为类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向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定向归巢)的重要场所:2.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归巢与抗肿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黑色素瘤组织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9例人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TIL的分布及形态变化。结果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癌周区,病变早期,TIL数量多、集中分布;病变晚期,TIL数量少、散在分布。病变早期TIL数量明显高于病变晚期(P〈0.01)。电镜下,可见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核大,胞质少,核较圆。TIL与肿瘤细胞有接触。结论本试验提示黑色素瘤组织中TIL数量多少与肿瘤的进展有关。TIL与肿瘤细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量的减少,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据统计,1958年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5.1%;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18岁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达19%[1];2012年成人病率达25.2%, 预计2025年高血压患病率会增至29.2%[2].  相似文献   
7.
如今针对肿瘤病人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或联合应用。有文献报导手术切除、放疗、抗血管生成剂治疗后长期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甚至出现侵袭和转移增加的现象。近年来关于预转移微环境(pre-metastatic niche)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认为病人是否出现转移与预转移微环境的形成有关。缺氧及肿瘤细胞分泌因子(tumor-derived secreted factors,TDSFs)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在其中有重要作用,同时又与募集的骨髓源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cells,BMDCs)有关。本文就预转移微环境形成的影响因素和生物学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喉鳞癌组织中成熟与非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分布。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1例喉鳞癌病人原发肿瘤及癌周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分布。用抗CD1a、CD83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非成熟与成熟树突状细胞。结果 非成熟树突状细胞绝大部分散在地位于癌巢内,而成熟树突状细胞则成群地位于癌周组织,且有淋巴细胞成簇分布于其周围。结论 喉癌组织中非成熟与成熟状态树突状细胞在分布上存在差异性。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扩增、鉴定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和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并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提取BALB/c小鼠骨髓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小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协同诱导下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结果体外培养2周后小鼠树突状细胞可达70%~80%,光镜下可见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S-100蛋白染色均呈阳性。电镜下,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功能活跃。结论体外大量培养和扩增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的形态,为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和表型以及抗肿瘤作用提供体外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0.
运动系统是系统解剖学第一篇内容,专有名词多,结构立体抽象,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对于刚接触医学和解剖学的大一新生,多数感觉"学不明白、学不扎实、学不精通".本校在运动系统中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小班教学,学生的预习情况直接影响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而以PPT和书本为主的预习和复习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学生的认知特点,预习效率低、效果差[1].微课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制作成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微视频,进而将知识简单化,记忆容易化,有利于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体现[2].本研究制作了适用于理论实验一体化运动系统微课,并将微课应用于教学的课前和课后阶段,观察其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