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轻型卒中患者的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与视网膜血管直径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3—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轻型卒中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所有患者均完成头颅磁共振成像和眼底照相检查,然后根据眼底照相图片半自动测量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按CSVD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套基于MEMS薄膜变形镜的人眼眼底横向显微成像系统。采用37单元MEMS薄膜变形反射镜作为波前校正元件,127微透镜阵列哈特曼夏克(Hartmann—Shack)波前传感器测量波前误差,在用计算机控制薄膜变形镜实现波前误差校正后,开启成像照明光源.用CCD相机记录视网膜图像。模拟眼试验表明.系统能够有效进行像差测量、校正和眼底成像,像差校正后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临床试用表明,除少部分眼内比较浑浊的病人外,整个检查过程大部分病人都能够安全、快捷、可靠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保守治疗无效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12例患者采用囊袋拉钩辅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手术处理半脱位晶状体,之后进行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对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散光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术后人工晶状体情况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12例12眼患者均顺利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摘除脱位晶状体,同时行巩膜层间固定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显著,裸眼视力从治疗前0.14±0.12提高至治疗后0.44±0.17(t=-5.031,P<0.001);最佳矫正视力从治疗前0.29±0.17提高至治疗后0.57±0.15(t=-4.366,P<0.001);术前眼压为(28.30±8.87)mmHg(1 kPa=7.5 mmHg),术后3个月眼压为(14.70±3.4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0.05);术后3个月总散光度为(-1.35±0.73)D,角膜散光度为(-1.48±0.70)D,两者具有相关性(r=0.91,P<0.01)。术后1眼发生人工晶状体襻与光学区分离,取出人工晶状体再次使用相同方法治疗。术后3个月所有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无偏心、扭曲等,术后眼前节炎症反应轻。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效果较好,手术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玻璃体后脱离(PVD)起始部位与形态特征。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305例(607眼)青壮年近视患者的PVD进行检查,并对其中的1期PVD 141眼进行玻璃体视网膜2D和3D图像分析。结果 141眼1期PVD患者中,一个象限、两个象限、三个象限PVD的发生率分别为26.95%、59.57%及13.48%;单纯一个象限PVD中,上方方位发生率较高,为24眼(17.02%),但也可见单纯下方、鼻侧或颞侧PVD;两个象限PVD彼此可以不相连。其2D形态呈V形,3D形态呈碟形。结论 青壮年近视患者PVD不完全起始于上方,早期呈V形,有时呈多灶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对青壮年近视患者玻璃体后脱离(PVD)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合眼部B超对305例(607眼)青壮年近视患者于LASIK术前,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PVD检测,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PVD发生率的变化.并对术前OCT证实的PVD阳性眼进行术后黄斑周围四方位PVD高度、范围的检测与量化分析.数据采用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Friedman秩和检验进行处理.结果 LASIK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PVD发生率分别为26.5%、31.8%、32.0%、33.2%、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62,P<O.05),而术后不同时间点PV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术前,上方PVD高度在术后1个月开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56,P<0.05),其他各方位PVD高度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黄斑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PVD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黄斑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方位PVD近点距(ND)均有减小(M=321.0、102.8、113.8、228.5,P均<0.05),远点距(FD)均有增大(M=276.1、139.8、157.6、204.7,P均<0.05).上方、颞侧FD在术后6个月时仍有增大趋势,其他各方位ND、FD变化趋势在术后6个月内趋于稳定.结论 青壮年近视患者LASIK术后短时期内可诱发PVD产生,并能使PVD脱离的高度增高、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41例41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术后观察随访12mo,记录术后1d;1wk;1,3,6,12mo的眼压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本组病例术前、术后1d;1wk;1,3,6,12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59.83±5.53,19.27±8.19,19.69±6.86,20.67±6.73,21.05±6.93,21.49±7.42,22.14±8.08mmHg,术后各个时期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手术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前房延缓形成、引流管堵塞、引流盘包裹和暴露等。结论: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能显著降低眼压,并发症少,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封闭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资料,黄斑裂孔最小孔径>400 μm,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翻转填塞+自体血封闭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8眼中,17眼黄斑裂孔闭合,闭合率94.4%。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16眼,不变者2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15±0.42)logMAR,术后为(0.53±0.23)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1,P=0.000)。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封闭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要大样本、长期观察对该术式进行更完善评估。  相似文献   
8.
贾砚文  陈辉  程新梁  俞莹 《眼科》2014,23(1):51-56
 目的 比较应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keratomileusis, 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Epi-LASIK(A组)50例(100眼),LASEK(B组)50例(100眼)。方法 对两组术后1、3、5、7天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和术后1、3、6个月视觉质量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SCVA)、安全指数(SI)、有效指数(EI)、Haze分级。结果 完成6个月随访患者87例,其中A组43例(86眼,86%),B组44例(88眼,88%)。术后3天B组角膜上皮未愈合面积为(21.52±1.08) mm2较A组(18.21±1.16 mm2)大(P=0.042);术后5天两组上皮基本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A、B两组平均UCVA分别为1.02±0.03和0.94±0.03(P=0.184);A、B两组平均BSCVA分别为1.02±0.03和1.20±0.02(P=0.496)。A组BSCVA较术前下降两行及以上者为2眼(2.33%);B组没有下降两行及以上者。A组安全指数(SI)为1.02±0.02,B组为1.01±0.01(P=0.768);A组有效指数(EI)为1.09±0.03,B组为0.97±0.03(P=0.079)。A、B两组分别有10眼(11.63%)和6眼(6.82%)出现激素性高眼压。A、B两组Haze分级平均值分别为0.02±0.02和0.10±0.05(P=0.177)。两组残留屈光度在±0.5D范围者分别为84.88%、88.64%(P=0.465)。B组在暗光下18c/d对比敏感度较A组高(P=0.020),其他频率和光照下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pi-LASIK和LASEK矫治高度近视总体上安全、有效。两种手术术后视觉质量无明显差异。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速度更快。(眼科,2014,23:51-5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