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目的:研究白色念珠菌耐药性产生的过程,建立白色念珠菌的体外耐药模型。方法: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倍倍增加方法对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敏感菌株进行氟康唑和氟康唑加阿苯达唑(2 mg·L-1)2种不同诱导途径的体外耐药性 诱导,得到的耐药子代在无药酵母抽提物蛋白胨葡萄糖(YEPD)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观察MIC的变化情况。结果:经2种不同途径进行耐药性诱导,受试菌株均获得耐药性,但其耐药程度不同;耐药 子代经过42 d的无药传代后MIC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通过体外人工诱导获得了白色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模型,并且该获得性耐药稳定性较好;阿苯达唑可促进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来源于川金丝猴的柯萨奇B3病毒株CVB/SGM-05对BALB/c小鼠的致病变特点。方法:4~6周龄健康雄性BALB/c小鼠30只,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将滴度为105个TCID50/0.1 mL的CVB/SGM-05接种小鼠(0.2 mL/只),观察感染小鼠的临床症状及大体病变特点;分别摘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胰腺、胃、肠、脑和脂肪组织,经10%的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制作常规的病理石蜡切片,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特点。结果:小鼠于接毒后60 h开始死亡,死亡率达80%;发病小鼠均出现典型的结膜炎。对死亡小鼠剖检可见,肝脏明显肿大,呈淡黄色样改变,表面可见针尖大灰白小点;部分小鼠的脾脏肿大、边缘与坏死的脂肪发生粘连;最明显的病变为腹腔内脂肪的大量坏死。病理切片观察可见心、肝、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变性,心肌纤维间有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严重;胃、肠黏膜上皮坏死、脱落;脑组织可见轻度淤血;脂肪坏死尤其明显。结论:与人源的标准毒株Nancy比较,猴源的CVB/SGM-05感染BALB/c小鼠可引起多脏器损伤,提示不同来源的CVB3毒株可能对感染动物的致病性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14-DM)DNA序列中三磷酸鸟苷(GTP)环水解酶Ⅰ功能区域基因突变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体外采用氟康唑结合阿苯达唑进行人工耐药性诱导1株白念珠菌标准菌株和2株临床分离对氟康唑敏感株,将获得的3株人工诱导耐药白念菌株和另外2株临床分离对氟康唑耐药的白念菌株,通过PCR扩增目的片段,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分析诱导前后基因序列碱基变化.结果:经体外人工耐药性诱导后,标准白念珠菌菌株和临床分离敏感白念珠菌菌株GTP环水解酶Ⅰ功能区域多处碱基突变,部分碱基变化引起了氨基酸的改变,与临床分离耐药白念珠菌在碱基变化及其导致的编码氨基酸变化相似.结论:14-DM GTP环水解酶Ⅰ功能区域基因突变与白念珠菌的耐药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口腔白色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能导致口腔、上呼吸道、阴道黏膜及全身性感染.当机体抵抗力差,或是年老体弱、AIDS、癌症及长期带假牙的患者,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概率增高.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常用的是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等.但是随着唑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治疗复发甚至失败的患者大量增多,主要与白色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增多和增强有关.本研究从临床用抗真菌药治疗后口腔真菌感染反复发作的患者口腔中分离鉴定出白色念珠菌,了解其耐药性现状,为临床治疗和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临床分离56株白色念珠菌的DNA指纹图谱,结合其药敏特性,研究白色念珠菌的指纹图谱与其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利用60条随机引物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的分子标记方法,构建56株白色念珠菌的指纹图谱。利用GIS2010凝胶成像处理系统对得到的DNA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生物学软件DNAMAN得出各菌株的遗传距离和亲源关系树状图。采用NCCLS M27-A方案测定56株不同来源的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FCZ)的耐药性。结果筛选出3条随机引物,进行RAPD-PCR;白色念珠菌基因组DNA含量在100ng/μl时,得到的指纹图谱最为清晰;DNAMAN软件分析发现56株白色念珠菌中的5株遗传距离指数较小,其亲源关系也较近;并且通过耐药性分析发现该5株菌均对FCZ耐药。结论白色念珠菌的指纹图谱与其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白色念珠菌耐药性与DNA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建立白色念珠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型技术,结合药敏特性,分析白色念珠菌基因组DNA多态性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随机引物对受试菌株进行RAPD分析,并优化实验条件。采用GIS2010凝胶成像处理系统对得到的DNA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生物学软件DNAMAN得出各菌株的遗传距离和亲源关系树状图。结果 筛选出3条随机引物,进行RAPD-PCR;白色念珠菌基因组DNA含量在100ng/μl时,得到的指纹图谱最为清晰;DNAMAN软件分析发现临床分离的5株氟康唑耐药菌株的遗传距离指数较小,其亲源关系也较近。结论 白色念珠菌的基因组DNA多态性与耐药性有密切关系,该结果为白色念球菌的临床诊治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