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颌下区面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舌癌根治术后组织缺损的可靠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2009-01—2012-01,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舌癌患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全部采用下颌下区面动脉岛状肌皮瓣同期修复舌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半舌缺损,术后观察组织瓣成活情况、外形和功能、患者的生存状态以及癌瘤复发等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皮瓣完全成活11例,1例皮瓣部分坏死。术后随访6~36个月,患者舌部皮瓣形态、质地良好,语言及吞咽功能理想。1例患者出现颈部肿瘤复发。结论:下颌下区面动脉岛状肌皮瓣可作为半舌缺损修复较理想的皮瓣,该术式简单,易成功,适合同期修复舌癌根治术后半舌缺损。  相似文献   
2.
天然牙-种植牙联合支持固定桥是临床上常用的牙列缺损修复方法,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舒适度高、义齿体积小等优点[1].但由于种植体与天然牙骨组织间无牙周膜缓冲,在运动过程中可产生运动幅度的差异.研究表明,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中种植体支持端承受压力远大于天然牙端,而种植体一般直接种植于颌骨上,因此无缓冲时较大的压力直接作用到颌骨上,常造成牙种植体周骨创伤,或因骨吸收而缩短种植体的使用时间,导致联合固定桥过早脱落,从而影响牙齿的修复过程[2-3].为提高种植体的远期修复成功率,本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天然牙-中植牙联合支持固定桥中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维他灵支架赝复体在上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上颌骨缺损患者78例,将所有患者按照Brown分类进行上颌骨缺损分类,并依据缺损部位进行分组,使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缺损部位及类型上保持一致,对照组患者给予纯钛赝复体支架进行修复,研究组患者给予维他灵2000支架赝复体进行修复,修复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修复后研究组患者在美观度、舒适度、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及固位功能等方面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研究组及对照组总优良率分别为97.43%及79.48%,研究组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155,P<0.05).结论 维他灵支架赝复体可有效的修复上颌骨缺损,恢复患者容貌,改善其语音功能及咀嚼功能,修复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自体动脉重建腮腺导管缺损,并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用硬膜外麻醉导管做支架,截取一段颞浅动脉,重建缺损的腮腺导管;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复诊,检查患者腮腺局部有无肿胀、涎瘘,导管是否通畅。结果:6例患者腮腺局部无肿胀,无涎瘘,腮腺导管通畅,腮腺分泌功能正常。结论:以硬膜外麻醉导管做支架,采用自体动脉重建腮腺导管缺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治疗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过程中肌位诱导咬合板结合几丁糖粘弹补充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患有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关节腔上腔灌洗后注射透明质酸钠,研究组患者采用肌位诱导咬合板结合几丁糖粘弹补充疗法,治疗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恢复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开口度的改变程度小于研究组,研究组的总有效率(84.4%)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9%),研究组在Helkimo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9.17±1.7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位诱导咬合板结合几丁糖粘弹补充疗法治疗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自体动脉移植在修复腮腺导管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8月—2012年12月应用自体动脉重建腮腺导管的6例患者资料。通过临床观察、腮腺造影检查评价治疗效果。随访时间为1个月~9 a。结果 术后随访1个月~2 a,6例患者腮腺无肿胀,腮腺导管通畅,腮腺分泌功能正常;术后2~9 a,患者双侧腮腺基本对称,挤压腮腺,2例腮腺导管有少量唾液分泌。腮腺造影显示重建区导管狭窄;3例腮腺导管无唾液分泌; 1例患者失访。结论 采用自体动脉重建腮腺导管,近期效果良好。但从远期疗效来看,自体动脉不适合重建腮腺导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8例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症状、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5~48岁;发生于上颌骨3例,下颌骨5例,均为原发性病变;颌骨CT扫描显示为多囊性膨胀性占位病变,内见分隔、残留骨嵴及液?液平面形成,增强后病灶周围可显示迂曲扩张的小血管影。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光镜下观察,可见囊壁由梭形纤维细胞、组织细胞、破骨样多核巨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构成,呈飘带样结构,囊腔由含骨及类骨碎片的纤维组织分隔,见有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积。8例患者均以病灶根治性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经1~6年的随访,均无复发。结论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其自身特点,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治疗以病灶根治性切除为主。多数病例在病灶彻底切除后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口腔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QOL)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5例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口腔癌患者,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W-QOL)测量口腔癌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QOL,利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2个月,无瘤生存者的QOL显著高于复发患者;早期口腔癌患者功能性颈清扫术的QOL高于根治性颈清扫术;中、晚期口腔癌患者行修复性功能性外科和病灶根治性切除术的QOL明显高于单纯性病灶根治性切除术;婚姻状况、临床分期及术后放疗影响患者的QOL。结论:保存胸锁乳突肌、副神经可避免肩痛及臂外展功能障碍、降低复发率、减少术后放疗的并发症、修复性功能性外科的应用、增加社会和家庭关爱及必要的辅助治疗可提高口腔癌患者术后的QOL。  相似文献   
9.
王维  池宇峰  谭锡涛 《海南医学》2013,24(13):1974-1976
目的观察不同引流方式在侵犯上颌窦的颌骨囊肿患者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2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34例侵犯上颌窦的颌骨囊肿患者,A组(n=17)采用术后严密缝合创口加明胶海绵填塞上颌窦腔引流;B组(n=17)则采用严密缝合创口、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补片衬垫及加碘仿纱条填塞上颌窦腔引流。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第2天,A组术后重度肿胀的发生率(52.9%)明显高于B组(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8,P<0.05)。拆线后1周复诊,A组上颌窦瘘的发生率(35.3%)高于B组(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0,P<0.05)。结论侵犯上颌窦的颌骨囊肿术后用ADM补片衬垫,碘仿纱条填塞引流,可减轻术后肿胀程度,降低上颌窦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下颌下区面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5年8月期间应用下颌下区面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96例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其中顺行面动脉瓣46例,逆行面动脉瓣50例.观察患者近、远期临床效果,包括受区缺损情况、组织瓣成活情况、外形和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下颌下区面动脉岛状肌皮瓣总成功率为96.9% (93/96),顺行皮瓣成功率为95.7% (44/46),逆行皮瓣成功率为98.0%(49/50).术后随访0.5~6 a,肌皮瓣受区外观及质地良好,语言及吞咽功能理想,供区瘢痕隐蔽;l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3例出现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结论:下颌下区面动脉岛状肌皮瓣可作为颌面部中、小型缺损修复较理想的选择,操作简单易行,其中逆行面动脉岛状肌皮瓣皮瓣不仅可修复颌面部中上1/3的组织缺损,且成活率高,美容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