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ARS病毒S1蛋白重组C端片段免疫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纯化的重组SARS病毒S1蛋白C端 ,研究其刺激机体产生针对SARS病毒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机制 ,将编码SARS病毒S1蛋白C端 311个氨基酸残基的基因克隆 ,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 ,纯化获得了的重组蛋白。利用SARS患者恢复期的血清 ,对纯化的重组S1蛋白进行血清学分析。结果表明 ,本研究中克隆表达的重组蛋白序列与公布的SARS病毒S1蛋白C端的序列相同 ,其编码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5 90 0 0Mr。SARS患者恢复期的血清均与重组蛋白反应 ,在5 9 0 0 0Mr处形成特异性的反应条带 ,而来自SARS流行前的正常人对照血清则不能与重组蛋白反应。在本研究中获得的重组蛋白可以为研究SARS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受体的过程及其机制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母体疗法”治疗婴幼儿泄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中,有一部分婴幼儿泄泻与其母饮食起居或七情劳役失常有关,母食热则乳热,母食寒则乳寒,婴儿食其乳,使脾胃运化失司故泄泻。正如《格致余论》说:“乳子之母,尤宜谨节,饮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动中,乳  相似文献   
3.
SARS病毒表面蛋白抗原决定簇的免疫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ARS病毒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冠状病毒,其表面蛋白可与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导致人类发生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等疾病.通过免疫信息学的方法,我们对该病毒的表面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SARS病毒与常见的人类冠状病毒相比,其编码的表面蛋白中可以被人类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明显改变和减少.由此表明,SARS病毒引起人类发生严重疾病的原因可能与该病毒逃避机体免疫识别有关.因此,利用免疫信息学分析SARS病毒特有的或免疫应答比较强的决定簇,从中找到抗原肽疫苗的候选位点,可以为研制针对SARS病毒的有效疫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成人骨密度与慢性低度炎症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10月间在我院体检人群1033例,年龄范围21 ~75岁,采用韩国OsteoSys公司生产的ExA-3000型骨密度仪,测量受检者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中远端三分之一处骨密度、T值和Z值,依据检测结果和WHO诊断标准分为骨质正常组、骨质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记录体检人群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疾病史,测量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成人骨密度与全身慢性低度炎症的相关性.结果 骨质下降(包含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患者中,乙肝病毒感染、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增高(P<0.05),同时在50岁以下人群中白细胞计数与骨密度成负相关(P< 0.05,相关系数为-0.094),即白细胞计数越高,骨密度越低.骨质疏松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骨质正常组(P<0.05).成人骨密度下降与高龄(P<0.01)和超重(P<0.05)有关.糖脂代谢指标中,骨质下降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骨质正常人群(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相对危险度1.233,95%可信区间1.028~1.479,P=0.024)、甘油三酯(相对危险度1.185,95%可信区间1.016~ 1.382,P=0.031)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对危险度0.147,95%可信区间0.026 ~0.835,P=0.030)与成人骨密度成相关性.另外,本研究发现骨质下降患者的牙龈炎患病率较骨质正常组有所减低(P<0.0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成人骨密度下降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由于乙肝病毒感染、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高龄和超重造成的全身慢性低度炎症状态与成人骨密度下降具有相关性,可能与炎症因子刺激影响骨代谢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SARS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的规律和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了SARS病毒S1蛋白。利用SARS流行前正常人血清和6份SARS患者恢复期的血清,对纯化的重组S1蛋白进行血清学分析。结果:研究中克隆表达的重组蛋白序列与公布的SARS病毒S1蛋白的序列相同。6份SARS患者恢复期的血清均能识别重组S1蛋白,而6份SABS流行前的正常人血清则不能与重组蛋白反应。结论:获得的重组S1蛋白具有与天然SARS病毒s1蛋白相同的序列,并具有与之相似的血清学反应性,为研究SARS病毒感染免疫应答的过程及其机制和制备SARS病毒的重组疫苗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抗CD_3抗体(HIT3a)基因突变及其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可溶性抗CD3 scFv片段的表达量 ,并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用PCR法致抗CD3 scFv基因突变 ;用DNA限制性酶切指纹图谱以及Westernblot法筛选突变克隆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活性 ;用12 5I标记抗体 ,进行竞争抑制试验 ;采用51Cr释放试验 ,进行抗CD3scFv片段介导的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测定。结果 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抗CD3 scFv抗体突变克隆菌株m2为重链第六位氨基酸突变 ,即E(GAG)→Q(CAG)。突变后的可溶性抗CD3 scFv片段表达量(1μg/ml)比突变前 (0 .0 1μg/ml)高 10 0倍。突变前、后的抗CD3 scFv片段与Jurkat细胞 (CD3 )的结合特异性未改变。m2能竞争性封闭亲代鼠源性抗体HIT3a与CD3 阳性的Jurkat细胞的结合位点。体外杀伤实验结果显示 ,由m2与IL 2共刺激产生的CD3 A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比单用IL 2刺激产生的LAK细胞强。结论 通过对抗CD3 scFv抗体基因进行定点突变 ,实现了该抗体片段的高表达 ;m2能与CD3 的Jurkat细胞结合 ;也能激活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产生CD3 AK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腓骨肌萎缩症(CMT)常用量表的相关性,探讨四种常见CMT基因亚型(CMT1A、CMT1X、CMT2A和MPZ相关CMT)在首诊横断面的神经功能障碍特点。方法:纳入2009—2019年期间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内科、已明确基因诊断且首诊年龄≥10岁的CMT患者共117例,其中CMT1A型45例、CMT1...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关键的一步是抗原呈递细胞将肿瘤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它能够有效的将肿瘤抗原呈递给T细胞,引发机体产生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因此,利用树突状细胞制备肿瘤疫苗可望提供一种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目前,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初期的临床实验都已经证明了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抗肿瘤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电针缓解炎性痛的机制是否与其对病灶局部内源性大麻素2型受体(CB2受体)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有关。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共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模型组(n=12)、穴位电针组(n=12)和非穴位电针对照组(n=12)。除空白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大鼠于左后肢外踝关节皮下注射完全弗式佐剂(CFA,Sigma公司产品)50μL制备单发局限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对其进行行为学观察,研究电针患侧“环跳”穴、“阳陵泉”穴对背屈、跖屈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的影响,并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致炎后第6天和第16天病灶局部皮肤CB2受体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结果:①电针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致炎足同侧穴位,可产生明显镇痛作用,且电针效果在致炎后第3-5天最为显著,穴位电针组背屈、跖屈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在致炎第3天和5天均较模型组和非穴位电针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致炎后第6天穴位电针组大鼠炎性痛病灶局部皮肤组织CB2受体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非穴位电针组(P<0.05);致炎后第16天穴位电针组该值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非穴位电针组间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腧穴可使炎症病灶局部皮肤组织CB2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上调,从而调控炎性痛病灶局部组织中致炎致痛物质与镇痛物质之间的平衡,解除局部病灶神经免疫微环路的激活状态,通过外周途径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UC1单抗4G10在肺腺癌中的染色情况及临床意义,为开发新的肺腺癌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G10作为一抗,C595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2例肺腺癌和345例鳞癌中MUC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肺腺癌组织中4G10染色多呈强阳性、弥漫性(2+~3+),阳性率为90.64%(310/342),明显高于C595的80.41%(275/342),而肺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1.59%(40/345)(P<0.000 1),则低于C595的13.62%(47/345),且染色多呈阴性或弱阳性(0~1+)(P<0.000 1).342例肺腺癌中4G10的阳性率及染色强度与患者性别、年龄和有无吸烟史之间均不相关(P1=0.073 9,P2=0.160 3;P1=0.935 8,P2=0.936 6;P1=0.369 5,P2=0.618 4),但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临床分期的递进及淋巴结的转移,4G10阳性率与染色强度增加,均分别呈现正相关趋势(P1=0.000 9,P2=0.000 3;P1=0.052 7,P2=0.039;P1=0.106 7,P2=0.037 4).结论:MUC1的异常表达与肺腺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肺腺癌临床诊断的参考指标,对肺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并在肺腺癌的肿瘤免疫治疗中有望成为新的潜在靶点,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