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44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66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抽取电子病历中的检验检查数据,可以为临床科研人员对于某些疾病的定量分析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分析了基于规则、正则表达式抽取方法的缺陷,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相似度匹配方法,提出了一种混合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混合算法比单独使用某一种算法,其查全率和查准率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靶基因人类斯钙素1(hSTC—1)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及与肿瘤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6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人类斯钙素1(hSTC—1)mRNA,12例健康成人、4例妊娠期妇女、14例消化道炎症疾病患者,并检测1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中新鲜组织标本中的hSTC—1 mRNA。结果:6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食管癌组hSTC—lmRNA的阳性率为52.9%(9/17例),胃癌组的阳性率为57.7%(15/26例),大肠癌组的阳性率为53.8%(14/2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中新鲜组织标本的阳性率为100%(12/12例);而健康成人、妊娠期妇女、消化道炎症疾病患者外周血中无1例出现阳性。将肿瘤患者hSTC-1 mRNA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结合分析发现:外周血中的hSTC-1m RNA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应用RT—PCR方法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hSTC—1m R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成为检测肿瘤外周血微转移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与逆行脑灌注(RCP)时脑组织自由基的变化。健康杂种犬14只,随机等分为DHCA组和RCP组,在停循环前(A点)、DHCA/RCP30分(B点)、DHCA/RCP60分(C点)DHCA/RCP90分(D眯)和复温再灌注30分(E点)取脑皮层lg,检测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见两组在A点MDA和SOD无差别。在B、C、D、E点,DHCA组MDA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抗醛糖还原酶(AR)的单克隆抗体(mAb),并与本室制备的抗醛糖还原酶相似蛋白(ARL-1)mAb进行比较。方法:经RT-PCR获得AR基因,将基因插入pGEX-4T-1(His)6C中,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His)6C-AR,以重组质粒转化E.coliRosetta诱导表达GST-AR蛋白。以纯化的GST-AR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Ab。应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对mAb进行筛选和鉴定。使用Clustalx和Antheprot软件,比较AR与ARL-1的同源性,表达GST-dAR[80~142氨基酸(aa)],与ARL-1差异较大;并分析AR的抗原性,表达GST-dA1(1~79aa)、GST-dA2(80~99aa)、GST-dA3(111~142aa)、GST-dA4(143~316aa)。利用AR全长及截短蛋白,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制备的抗AR mAb识别AR抗原的部位。结果:获得3株稳定分泌抗AR mAb的杂交瘤细胞系ARB3、AR7B3G4和ARF10。3株抗GST-AR的mAb均为IgG1(κ型),腹水mAb效价为1∶4×105,细胞培养上清mAb效价为1∶1×104,3株mAb均可与胎盘组织中的AR蛋白起反应,而与GST-ARL-1和GST蛋白无交叉反应。它们分别为抗GST-dA1、GST-dA3和GST-dA4蛋白的mAb。结论:成功地制备了3株特异性抗AR mAb,可分别识别AR的1~79、111~142、143~316位氨基酸。将它们与抗ARL-1mAb联合应用,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AR与ARL-1蛋白的功能,并为深入探讨AR、ARL-1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及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1978年至 2 0 0 1年 12月 ,行瓣膜置换手术 2 14 1例 ,同期随访 16 81例 ,计 80 2 1 1人·年 ,平均 4 77人·年。通过回顾病因、手术方式、瓣膜类型等因素 ,观察术后病人心功能改善情况 ,病死率及并发症等 ,采用t检验 ,多因素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92例死亡。总体生存率 5年为 (92 3± 2 2 ) % ,10年生存率为 (90 1± 2 7) %。并发症有血栓栓塞、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瓣周漏、溶血、机械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心功能 (NYHA)与术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1.机械瓣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满意 ,病死率及并发症均较低 ;与术前心功能和手术种类直接相关 ;2 .使用保留瓣下结构及三尖瓣成形术对术后心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 ;3.术中良好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国人2型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分别对7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91例血脂、血糖正常且无糖尿病史者的apoE基因型、空腹血脂及载脂蛋白AI、AⅡ、B100、CⅡ、CⅢ及E进行全面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载脂蛋白B100、CⅡ、CⅢ、E水平及TG/HDLC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E/apoCⅢ比值显著降低(P<0.05)。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apoE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携带ε2等位基因组血清TG/HDLC比值较E3/3基因型显著降低;而携带ε4等位基因组血清apoAⅡ水平较E3/3基因型及携带ε2等位基因组显著升高(P<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TG/HDLC及apoAⅡ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7.
53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的临床研究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陈问泓,谢维泉,林乌拉,韩涛指导李温仁张珍治本文指心内直视手术后胸骨后及心包内引流管排出血量10岁以下超过200ml/h,成人超过400ml/h,持续4小时排血量仍不见减少者。本所1985年10月...  相似文献   
8.
内通道术纠治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干后壁(摘要)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科林乌拉,谢维泉,林承元,陈良生1病例介绍患者女,23岁。以活动性心悸气促逐渐加剧7年为主诉入院。BP16/10kPa(120/75mmHg),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胸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伴肺动脉闭锁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我科收治的6例法洛四联症伴肺动脉闭锁患者分别给予不同术式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均出现各种不同程度并发症,但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住院死亡。5例主动脉骑跨消失,3例室间隔无分流,2例室间隔少许分流,1例室缺仍存在。结论法洛四联症伴肺动脉闭锁是一种畸形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对于不同的患者给予合适的外科手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0K镜治疗近视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196例(374眼)近视患者配戴0K镜3年以上,观察其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变化。结果 戴镜6个月后,裸眼视力在0.5以上者占95.7%,1年后91.4%,2年后87.7%,3年以上77.3%。屈光度数6个月后低于-1.00D者占66.0%,1年后67.1%,2年后61.2%,3年以上51.6%。结论 OK镜对矫治青少年中、低度近视及阻止近视加深有一定的疗效。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裸眼视力有所下降,屈光度相应增加。因此,OK镜矫正近视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其作用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