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颊脂肪垫(BFP)在腭裂修复中的应用,并提高腭裂修复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80例腭裂患者,根据随机双盲、数字表分配法,单数为应用BFP组(实验组,提肌重建联合BFP充填),双数为对照组(提肌重建),各组40例。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1、3、6、12个月回访,行语音评估,电子鼻咽镜行腭咽闭合功能检查,对于因年龄小无法配合者,待其5周岁左右进行。结果:实验组创面愈合较好,无腭瘘,对照组2例腭瘘。实验组腭部瘢痕不显、语音清晰度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腭裂修复中用BFP能减少软硬腭交界区腭瘘发生及减轻术区瘢痕,改善软腭活动度,提升腭咽闭合率,具有临床推广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腭裂术后腭前瘘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于23例完全性腭裂伴牙槽嵴裂患者,采用两瓣后退术式时,两侧黏骨膜瓣尽量前移,封闭硬腭前端腔隙,于软硬腭交界处切开,交界处创面以颊肌黏膜瓣覆盖,延长软腭,观察术后腭前瘘发生率及腭咽闭合情况.结果 23例患者,采用以上术式,术后1个月复查,无一例腭前瘘并发症出现,10例术后1年鼻咽镜检查腭咽闭合90%~100%,6例随访6个月,腭咽闭合80%~85%.结论 在一期手术中采取措施避免腭前瘘的发生或尽量缩小瘘口,减少二期手术几率或降低难度,减轻患者痛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预防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of anterior palatal fistula by modified the operation of cleft palate. Methods For 23 patients of complete cleft palate with alveolar ridge cleft, bilateral mucoperiosteum flap was moved forward as possible so as to close fistula front of hard palate, and incised junction of the hard and soft palate to prolong soft palate and the wound was repaired by buccal mucosal flap.The incidence of anterior palatal fistula and velopharyngeal closure after operation was observed. Results Twenty-three patients were rechecked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there was no anterior palatal fistula occurring,10 cases were examined by epipharyngoscope 1 year after operation,the velopharyngeal closure was 90%-100%. Six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the velopharyngeal closure was 80%-85%. Conclusions For second-stage operation methods of anterior palatal fistula, there are too many discussions of selection criteri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f first-stage operation is taken measures to prevent anterior palatal fistula or decrease the diameter of fistula as possible. It reduces percentage of second-stage operation or decreases the difficulty. It should get more attention in the clinical work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构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的人转化生长因子(hTGF)β3基因稳定表达系统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探讨创面治疗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huMSCs,流式细胞术(FCM)鉴定细胞表面抗原CD29、34、44、45和80,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人pcDNA3.1(-)/TGF-β3重组质粒转染进入huMSCs,并用G418进行筛选得到单克隆细胞,扩增后得到稳定表达人TGF-β3细胞株,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转染前、后及筛选前、后细胞内TGF-β3基因表达,再次采用FCM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变化,最后Western blot检测稳定表达组及未转染huMSCs的TGF-β3蛋白表达。结果:原代培养的HuMSCs中约70%的细胞表达表面抗原CD29、44,而绝大部分不表达CD34、45和80,原代培养的细胞符合huMSCs特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瞬时转染率为(10.0±0.2)%,稳定转染率(85.0±0.7)%(P〈0.05),RT-PCR、Western blot显示转染并通过G418筛选的huMSCs高表达hTGF-β3,转染hTGF-β3基因的huMSCs其表面抗原与未转染前保持一致。结论:HuMSCs的hTGF-β3基因稳定表达系统构建成功,转染hTGF-β3基因的huMSCs体外培养条件下仍保持干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应用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28例, 皮瓣面积 2.0 cm ×2.5 cm 至3.5 cm ×5.0 cm。 结果 28例皮瓣全部成活, 术后经6~12个月随访, 拇指皮瓣修复区外观及功能良好。 结论 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 血供丰富, 切取方法简单, 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Furlow反向双z法修复腭裂的疗效。方法:用Furlow反向双z法修复腭裂86例,术前、后测量左、右裂隙旁切牙腭侧到软腭后缘曲线距离与直线距离;术后3、6个月随访,主观语音判听,6个月后鼻咽纤维镜检查,年龄小未能配合检查者,于3-4周岁后可配合时复诊检查。结果:本组31例左、右裂隙旁切牙腭侧到软腭后缘曲线、直线长度均显著延长(P〈0.01)。59例语言评估,所有语音清晰度,高鼻音以及鼻漏气得到明显改善,但连续发音时仍有错误,需进一步语言治疗。其中22例术后6个月后进行鼻咽纤维镜检查,腭咽闭合率大于0.7占77.3%,其中闭合率0.9—1.0占22.7%。效果佳。结论:Furlow反向双Z法腭裂修复术可有效封闭裂隙,取得良好的腭咽闭合功能,语言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以人羊膜为基质、自体与异体细胞混合构建的活性皮肤替代物(AM?LSE)修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手部瘢痕挛缩的疗效。方法 采集1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患者及其母亲的皮肤组织,分别进行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将自体与异体细胞混合后构建AM?LSE并进行组织学检查和Ⅶ型胶原免疫荧光检查。移植AM?LSE皮片于RDEB患者手部瘢痕挛缩松解术后的皮肤缺损区域。术后观察皮片的成活以及创面修复效果。结果 构建的AM?LSE具有真皮层、重层分化良好的表皮层和发育完好的基底膜。免疫荧光检查显示,Ⅶ型胶原沿基底膜线性分布。术后观察半年,移植的AM?LSE存活良好,未发现明显的排异反应,未发现受皮区再发水疱及破溃,瘢痕挛缩不显著,皮片色泽接近正常皮肤,质地柔软,患手可抓握,满足一般生活自理的要求。结论 自体与异体细胞混合构建的AM?LSE具有良好的组织学形态,移植于RDEB患者瘢痕切除后的创面,无明显排异,不易因摩擦起水疱破溃或发生瘢痕挛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Miu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个体化修复单侧唇裂术式。以进一步改善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的效果。方法根据健、患侧唇高差分别选择MillardⅠ、MiUardⅡ及改良的MiUardⅡ术式(即MillardⅡ加沟状线上方的微小三角辩法),评判临床效果。结果208例单侧唇裂患者根据个体差异选择术式。手术效果满意,双侧唇高一致,唇弓饱满,红唇圆滑,外形好。结论根据单侧唇裂健、患侧唇高盖灵活应用Millard术式可达满意手术修复效果,改良Millaid术式足以修复严重的Ⅲ度单侧唇裂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完全性腭裂患者不同年龄段腭裂腭形态学定量测量统计分析,为完全性腭裂取得最佳的近期和远期效果而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对完全性腭裂上腭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发育趋势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82例完全性腭裂患者根据手术时年龄段分成7个组,分别于手术前测量腭健侧和裂侧的直线长度、曲线长度、硬腭长、软腭长、上颌结节至裂隙距离、软腭最宽度、两侧上颌结节距离和上颌结节间裂隙宽度等指标,统计分析。结果≤12月组的上腭曲线长度健侧与裂侧的长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健侧长于裂侧。而在10~15周岁时,硬腭长度、上颌结节至裂隙缘长度在健侧与裂侧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的上颌结节间距与上颌结节间裂隙的宽度存在线性关系。结论不同年龄段完全性腭裂患者,上腭健侧和裂侧组织发育不一致。为完全性腭裂手术术式以及序列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活性全层皮肤(LSE)培养构建中的作用。方法:构建LSE,于培养基中添加30 ng/mL bFGF(添加组),未添加bFGF组为阴性对照,观察LSE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表皮角化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状态。结果:添加组真皮较厚,历时4周,显著抑制了真皮的菲薄化;且发现添加组的表皮上层表现较多分化型keratin.keratin 1、10,而增殖型的keratin 6、16与未添加组比明显抑制。未添加组表皮真皮交界处,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现强烈;添加组α-SMA大部分被抑制。结论:bFGF提高了LSE的品质并可能在皮肤再生修复过程中起到维持真皮厚度,抑制瘢痕形成与增生,并促进表皮层早期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单侧唇裂术后瘢痕成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单侧唇裂术后瘢痕形成的原因 ,总结其防治方法 ,以改善单侧唇裂术后的修复效果。方法 通过观察 2 6 8例单侧唇裂术后瘢痕的程度 ,研究健患侧唇高差、裂隙宽度、术式等因素与瘢痕形成的关系。结果 Millard术式较改良Millard及Tennison法术后瘢痕明显 ;裂隙的宽度、健患侧唇高差越大 ,术后瘢痕越明显。结论 单侧唇裂术后瘢痕的程度与术式、裂隙宽度及健患侧唇高差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