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花哥纳香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云南西双版纳大花哥纳香(Goniothalamus griffithii Hook.f.et Thoms)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花哥纳香茎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双氢黄酮(I),5,6-2H-6-苯乙烯吡喃-2-酮(II),(5R,6S,7R,8R)-7-羟基-8-苯基-四氢呋喃骈[3,2-b]-2H-吡喃-2-酮(III),(6R,7R,8R)-6-(7,8-二羟基苯乙基)-5,6-2H-吡喃-2-酮(IV),(4S,5R,6S,7S,8R)-6-羟基-7-(α-乙酰氧基苄基)-四氢呋喃骈[3,2-b]呋喃-2-酮(V)。初步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II~V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结论:化合物V为新化合物,化合物II和III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刺人参的蒽醌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颂  梁华清 《中草药》1998,29(4):222-223
从东北吉林长白山区产五加科植物刺人参茎、根的氯仿萃取物中分得4个蒽醌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emodin,Ⅲ)和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Ⅳ)。4种成分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也首次在五加科植物中发现蒽醌成分。  相似文献   
3.
刺人参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许颂  梁华清 《中草药》1998,29(9):586-587
前已报道[1],从五加科植物刺人参QplopanaxelatusNakai中分得4种蒽醌类化合物。我们继续报道从本植物中分得的另外7个化学成分,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紫丁香苷(syringin,Ⅴ)、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Ⅶ)、豆甾醇(stigmasterol,Ⅷ)、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Ⅸ)、二十二烷酸(behenicacid,Ⅹ)、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acid,Ⅺ),其中Ⅵ、Ⅷ和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从东北吉林长白山区产五加科植物刺人参茎、根的氯仿萃取物中分得4个蒽醌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emodin,Ⅲ)和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Ⅳ)。4种成分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也首次在五加科植物中发现蒽醌成分。  相似文献   
5.
景洪哥纳香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哥纳香(Goniothalamus cheliensis)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景洪哥纳香茎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种化合物,其中5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双氢黄酮(Ⅰ)、5,6-2H-6苯乙烯吡喃-2-酮(Ⅱ)、(5R,6S,7R,8R)-7-羟基-8苯基 四氢呋喃并[3,2-b]-2H-吡喃-2-酮(Ⅲ)、(6R,7R,8R)-6-(7,8-二羟基苯乙基)-5,6-2H-5-羟基-2-吡喃酮(Ⅳ)、(6R,7R,8R)-6-(7,8-二羟基苯乙基)-5,6-2H-吡喃-2-酮(Ⅴ)。结论:5种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采用脱乙酰甲壳质为成膜材料,制成氟哌酸银涂膜剂,经动物实验及体外药敏试验表明,氟哌酸银涂膜剂对烧伤绿脓杆菌感染的治疗作用优于磺胺嘧啶银霜剂。  相似文献   
7.
前已报道[1],从五加科植物刺人参QplopanaxelatusNakai中分得4种蒽醌类化合物。我们继续报道从本植物中分得的另外7个化学成分,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紫丁香苷(syringin,Ⅴ)、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Ⅶ)、豆甾醇(stigmasterol,Ⅷ)、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Ⅸ)、二十二烷酸(behenicacid,Ⅹ)、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acid,Ⅺ),其中Ⅵ、Ⅷ和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