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经鼻给小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大鼠经鼻或腹腔给r-HuEPO后,观察对戊四唑(PTZ)诱导癫痫发作潜伏时间、级别、大发作持续时间、次数的影响.另外,大鼠经鼻给r-HuEPO后,观察对最大电休克(MES)诱导的惊厥发作级别,前肢或后肢强直性伸展时间的影响;对杏仁核电点燃后阈刺激诱导的行为等级,大发作持续时间及后放电的影响.结果:经鼻给予小剂量r-HuEPO,可明显延长PTZ诱导的癫痫发作潜伏时间,降低癫痫发作级别、大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其中2.4 IU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而腹腔给r-HuEPO(3 000、4 000 IU/kg),仅可减少大发作次数和缩短大发作持续时间.经鼻给2.4 IU的r-HuEPO,可显著降低MES诱导的大鼠惊厥发作级别,缩短前肢和后肢强直性伸展时间.另外,经鼻给2.4 IU r-HuEPO,明显降低杏仁核电点燃后阈刺激诱导的癫痫发作级别,缩短大发作时间和后放电时间.结论:经鼻给小剂量的r-HuEPO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腺苷直接灶点给药对大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的作用,并且是否存在"治疗时间窗"效应。方法采用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并在不同时间点直接在诱发灶点杏仁核给予腺苷(2.5 g.L-1)观察其作用。四组不同的给药时间点分别是点燃前20 min和5 min,点燃后立即给药和电刺激诱发的后放电结束之后给药。结果每天电刺激前5 min灶点直接给予腺苷能显著抑制电刺激诱发的癫痫行为学等级进展并减少后发电的时长,而电刺激前20 min或者后放电结束之后给药却无抗癫痫效果。同时,电刺激后立即灶点给药也和提前5 min给药一样具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给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前20 min给药和后放电结束后给药组的动物均在15 d内到达大发作或者完全被点燃。然而,在相同的时间内,前5 min给药组和电刺激后立即给药组中分别只有16.7%和25%的动物到达大发作。结论腺苷灶点给药能显著抑制大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的进程,并且存在治疗时间窗现象,这将为以后研究反馈式的腺苷给药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辅助添加益生菌对婴幼儿湿疹复发的影响作用。方法全面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和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中已发表的益生菌影响婴幼儿湿疹复发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的筛选和数据提取分析由两位作者独立进行。纳入的临床研究使用改良的Jadad量表进行评分。数据根据异质性情况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4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1375例研究对象)被纳入本次研究。其中10项随机对照研究(915例研究对象)是以全部受试患儿为基数进行考察,分析表明添加益生菌能显著降低湿疹复发率(RR=0.378,95% CI:0.320~0.445,P<0.001);另有4项研究(460例研究对象)以治愈或显效的患儿为基数进行考察,分析表明添加益生菌仍可以显著降低湿疹复发率(RR=0.201,95% CI:0.073~0.555,P=0.002)。结论现有的证据初步表明湿疹治疗时添加益生菌可以预防婴幼儿湿疹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鼠匹鲁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status epilepticus,SE)建立的优化给药策略。方法 9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4只,分别采用常规(一次量给药)或改良方法腹腔注射匹鲁卡品。改良方法为先给予150或200 mg·kg-1匹鲁卡品,30 min内若未发作,则继续给予1~2次30~100 mg·kg-1匹鲁卡品(给药时间间隔为30 min)。动物行为学结合海马脑电图用于评价SE成功诱导及动物猝死情况。结果 常规方法:200 mg·kg-1组(即一次量给予200 mg·kg-1匹鲁卡品)造模成功4例,5例未SE发作,死亡5例;250 mg·kg-1组造模成功3例,死亡11例;300 mg·kg-1组动物全部死亡。改良方法:(150+50)mg·kg-1改良组(先给予150 mg·kg-1匹鲁卡品,若未发作则追加50 mg·kg-1匹鲁卡品1~2次)造模成功6例,2例未SE发作,死亡6例;(150+10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7例,死亡7例;(200+3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6例,3例未SE发作,死亡5例;(200+5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9例,死亡5例。结论 常规一次量方法诱导小鼠SE模型时匹鲁卡品有效剂量较难控制,经改良后(200+50)mg·kg-1的改良方法可能是小鼠匹鲁卡品SE模型建立的较优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匹鲁卡品(pilocarpine)癫痫模型的潜伏期被认为是其癫痫自发的形成过程。本实验采用小鼠匹鲁卡品模型,研究潜伏期内电刺激诱导的后放电阈值(ADT)以及脑电(EEG)频谱能量的变化。方法 ICR小鼠立体定位在右侧海马CA3区并进行电极植入手术。休息7 d后用恒流电刺激器(刺激参数为单向方波,60 Hz,波宽为1 ms,刺激时间为1 s)测定基础后放电阈值和记录正常状态下EEG基线。腹腔注射匹鲁卡品(200 mg·kg-1)诱导持续癫痫发作(SE),60 min SE后地西泮(1 mg·kg-1)终止。在SE后第5,10,15,20天测定CA3区后放电阈值。动物每天白天记录12 hEEG以观察自发发作从而判断潜伏期是否结束。结果在潜伏期内,后放电阈值相对于SE前明显抬高,潜伏期后明显回落。同时,在潜伏期EEG的delta节律相对能量升高而theta节律相对能量降低。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癫痫阈值的抬高与Delta节律能量增加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与theta节律的降低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匹鲁卡品模型潜伏期的可能与海马后放电阈值的过度抬高以及相应EEG频谱能量的变化有关,delta和theta节律在癫痫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和构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方法] 梳理当前中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现状和培养困境,依托中医临床基础国家重点学科平台,开展中医特色“科研创新启蒙”课程建设和“导师组启发”+“研究生探索”培养方式的探索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适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结果] 当前中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存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和国家社会相关需求不断提高的重要矛盾,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主要面临生源科研基础薄弱和导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偏态化”两大问题。团队所建设的中医特色“科研创新启蒙”课程能较好的完成低年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启蒙教育,提升其基本科研能力。团队所构建的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的“导师组启发”+“研究生探索”的培养方式,能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题设计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优质科研成果的产出。[结论] 浙江中医药大学通过构建“科研创新”的培养模式,开设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科研创新启蒙”课程,并探索了较优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该模式明显提升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产出,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