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P16/MISI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食管癌组织巾表达的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 91例食管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P16蛋白及PCNA的表达.结果 P16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3.85%(49/91),其表达与肿瘤高分化成正比,与淋巴结有转移成反比;PCNA过表达率为59.34%(54/91),其过表达与肿瘤分化差、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而与P16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P16蛋白表达提示食管癌高分化,而PCNA过表达是分化差及易转移的重要指标,P16蛋白的失表达与PCNA过表达在食管癌发生及转移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林杰  沈哲  虞朝辉 《浙江医学》2010,32(12):1779-1780,1784
目的 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体检的60岁以上的退休职工,对其进行血清肝酶水平流行病学的横断面研究,所有对象均排除肝炎病毒携带和有大量饮酒史者.结果 研究获得1 759例6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其中92例(5.2%)被诊断为ALT异常.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腰围、甘油三酯与ALT异常相关(均P<0.05).而性别、血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与ALT指标异常无明显相关(均P>0.05).后对单因素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Logjstj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腰围与ALT异常相关(均P<0.05);年龄所致ALT异常的优势比(OR)为0.930,腰围所致ALT指标异常的OR值为1.075.结论 肥胖导致的老年人群肝酶异常需值得关注,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善对老年人群肝酶指标的改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会导致永久性残疾,因此深入研究神经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许多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巨噬细胞的迁移、吞噬、极化和分泌功能以及其对血管生成和施万细胞活性影响的角度出发,阐述其在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中发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4岁。以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伴上腹痛1周为主诉于2006年9月25日入院。发病时深呼吸咳嗽后胸口隐痛,痰中带血。血生化检查示:C反应蛋白22.4mg/L(正常值0-8mg/L).心肌酶谱:谷草转氨酶46U/L,乳酸脱氢酶2085U/L,磷酸肌酸激酶57U/L,肌酸激酶同工酶52U/L,羟定酸脱氨酶192U/L.凝血检查示: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1.01,凝血酶原正常对照12.90,凝血酶原时间13.0.  相似文献   
5.
几种免疫组化检测系统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种检测系统相对应的一抗稀释比都不相同,对使用即用型抗体的用户特别要注意,不能随意更换检测系统。而使用浓缩型抗体的用户,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根据组织的来源、抗体表达的部位、抗体的强弱,选择一些敏感度较强的检测系统,同时必须根据检测系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抗体的稀释比和处理方法,才能做出更完善的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6.
小肠的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伴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小肠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c-kit基因突变情况,以及对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Glivec)的治疗反应.方法 对2例发生在小肠伴发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志及基因突变分析并随访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结果 2例均为小肠浆膜面肿块,镜下观察肿瘤均以梭形细胞为主,伴有少量上皮样细胞,呈多结节状,并出现大片凝固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标志肿瘤细胞CD117阳性,基因突变检测发现均存在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的突变.例1显示第11号外显子559~569位点杂合性缺失,伴570、571位点TACATA杂合性突变为GACAGA;例2显示第11号外显子559~565杂合性缺失.结论 小肠胃肠道间质瘤伴淋巴结转移是一种少见病变,需要同发生在此处的其他恶性软组织肿瘤鉴别;该肿瘤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取决于c-kit基因的具体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6例DSRCT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研究,并复习了有关文献。结果6例DSRCT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19~44岁,平均29.8岁。发生于腹腔4例,其中2例同时有盆腔累及,以腹痛伴触及腹块就诊,1例发生于肺部,1例发生于睾丸及精索。肿瘤最大径范围5~10 cm,平均7.8 cm。镜下所见,肿瘤细胞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巢状排列,大的瘤巢中央可见坏死,肿瘤细胞核小而深染,胞质稀少,界限不清,核分裂象多,瘤巢之间为大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免疫组化显示所有病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AE1/AE3、VIM及desmin,部分病例尚表达EMA、NSE、CD56、CGA、SYN、S-100及PLAP,无1例表达LCA及MyoD1。随访结果4例术后4~15个月(平均11个月)内死亡,2例分别带瘤生存1个月、20个月。结论DSRCT为罕见、侵袭力强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年轻男性,大部分发生于腹腔及盆腔。瘤细胞具有神经、间叶和上皮标记复合表达,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小肠的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伴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小肠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c-kit基因突变情况,以及对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Glivec)的治疗反应.方法 对2例发生在小肠伴发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志及基因突变分析并随访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结果 2例均为小肠浆膜面肿块,镜下观察肿瘤均以梭形细胞为主,伴有少量上皮样细胞,呈多结节状,并出现大片凝固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标志肿瘤细胞CD117阳性,基因突变检测发现均存在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的突变.例1显示第11号外显子559~569位点杂合性缺失,伴570、571位点TACATA杂合性突变为GACAGA;例2显示第11号外显子559~565杂合性缺失.结论 小肠胃肠道间质瘤伴淋巴结转移是一种少见病变,需要同发生在此处的其他恶性软组织肿瘤鉴别;该肿瘤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取决于c-kit基因的具体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不同组织学分级中ER、PR、P53及CerbB2蛋白表达情况。方法收集8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标本,参照Van Nuys分类方法,对8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按核的分级、有无坏死进行组织学分级,并对所有标本行ER、PR、P53及CerbB2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低级别ER、PR、P53及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90.00%、85.00%、55.00%、25.00%;中级别ER、PR、P53及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88.50%、80.80%、46.20%、50.00%;高级别ER、PR、P53及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35.30%、29.40%、67.60%、82.40%。统计学分析ER、PR及CerbB2蛋白在低级别与高级别组,中级别与高级别组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R、PR和CerbB2蛋白在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判断肿瘤分级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例1 男,48岁,右颌下约7 cm ×4 cm肿块,质中,无压痛,边界清,活动度可,B超示右颌下低同声团块.全身其他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胸片、肝胆脾B超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外科行右颈部肿块摘除术.病理检查,大体检查肿块大小6 cm×4.3 cm×2.4 cm,切面灰白,质软,切之易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