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72篇
综合类   10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输尿管转移性腺癌一例报告孙颖浩许传亮钱松溪杨庆输尿管转移癌少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59岁。因发作性左肾区绞痛伴全程肉眼血尿1个月余于1997年2月19日入院。患者因胆囊癌1个月前在外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低分化腺癌。B超...  相似文献   
2.
膀胱原位癌(bladder caner in situ,BCIS)是膀胱粘膜移行上皮内形成稍突起的绒毛状红色片块,不侵犯基底膜,具有细胞分化不良等恶性形态的非乳头状尿路上皮的早期癌变.膀胱原位癌很少单独存在,常同时伴有恶性度高的、浸润深的或分化不良的乳头状癌.因此,将膀胱原位癌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发性原位癌;另一类为原位癌伴其他类型癌.后者又分为邻近原肿瘤与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特征.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病理科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706例)中的21例MCRCC进行了光镜、免疫表型观察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检测.结果 21例MCRCC患者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0岁),男19例,女2例.肉眼或镜下血尿3例,18例因体检而偶然发现.10例肿瘤位于左肾,11例位于右肾.T1期18例,T2期2例,T3期1例.其中1例侵犯肾包膜,均无淋巴结转移.随访20例,无一例死于肾癌,未发现肾癌转移或复发病例.组织学观察,肿块最大直径0.3~10.0 cm(平均3.6 cm).切面呈多房性囊性,囊腔大小不等,囊腔间隔厚薄不均(0.1~0.5 cm.平均0.2 cm),内含淡黄色液体或胶冻样或血性液体.囊腔内衬单层或多层上皮细胞,胞质透明或淡嗜酸性.囊腔间隔内也可见呈巢状或腺泡状排列的透明细胞.Fuhrman 1级16例,Fuhrman 2级5例.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瘤细胞波形蛋白、ABC、CAM5.2、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阳性表达,CD10阳性表达6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表达16例.分子遗传学观察,21例标本中,PCR扩增成功的有11例,5例发现微卫星变异,3例有LOH,其中D3S1560基因座2例,D14S617基因座1例;2例有MSI,分别为D9S168和D14S617各1例.结论 MCRCC是一种少见的肾囊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肿瘤预后良好,可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  相似文献   
4.
Toinvestigatetheroleoftransurethralmicrowaveneedleablation (TUMWNA)inthemanagementofbladdercancer ,TUMWNAwascarriedoutin 2 4patientswithbladdercancersince 1989 FromJanuary 1989toDecember 1997,2 4patientswithbladdercancerweretreatedwithTUMWNA The 15menand 9womenwere 4 2…  相似文献   
5.
徐希  张振声  许传亮 《癌症进展》2022,(16):1632-1634+1651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具有免疫和抗炎功能。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一种主要由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网状结构,具有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和抗肿瘤效应双重作用。研究表明,NET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膀胱癌(BC)的放射治疗、膀胱灌注治疗和疾病进展相关。本文对NET的构成和功能及其对BC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诊断特点、病理结果、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共20例,占同期膀胱肿瘤的1.22%(20/1 645),平均年龄(25.8±3.1)岁,男13例,女7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0例,因非血尿症状检查发现者6例,健康体检中发现4例.肿瘤多发2例,单发18例;总计24枚,位于侧壁15枚,后壁3枚,前壁1枚,三角区3枚,膀胱颈口部2枚.B超检查发现22枚肿瘤,2例血尿患者B超检查阴性;B超测量肿瘤最大径为0.4~2.7 cm,平均(1.1±0.7)cm.膀胱镜的肿瘤诊断率100%.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1例,尿路上皮肿瘤19例(其中平坦型病变2例,乳头状肿瘤17例).19例患者接受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治疗,1例给予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4个周期后行剖腹探查.1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平均(28±16)个月,随访期间3例复发,l例进展为肌层浸润性癌.结论 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总体具有单发、低级别、低分期的特点,但也有高恶性度肿瘤发生的可能,相当部分患者临床症状隐匿值得重视,治疗后长期随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能量发生器(HFG)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应用。方法:72例BPH患者根据术式分为2组,36例行HFG前列腺电切术,冲洗液为0.9%生理盐水;36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冲洗液为5%葡萄糖溶液。统计每例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及手术时间。术后随访2周、6个月,观察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和前列腺体积的变化。结果:两组之间CVP、手术时间、术后2周IPSS和Q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组治疗前后Hb变化、IPSS变化和Qmax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G前列腺电切术操作简便,其更高的切割效率,使术中基本无出血,采用等渗生理盐水为灌洗液,杜绝了电切综合症(TURS)的发生。HFG前列腺电切术是TURP的改良升级,对于快速解除膀胱出口梗阻、治疗BPH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传亮教授团队重点针对膀胱癌早期诊断手段缺乏、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术后复发率高、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且预后差这三大难题开展研究。团队研发膀胱镜检查新设备、新方法,创新多项尿液无创诊断技术,提高膀胱癌早期诊断率。创新应用铥激光整块切除术、两段三叶膀胱切除术等多种新术式,降低了肿瘤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其生存质量。深入研究膀胱癌的发病机制,发现多个预后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为膀胱癌精准诊疗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体内培养筛选出高恶性度、高转移潜能的膀胱癌细胞系,构建膀胱癌裸鼠多器官转移模型,以期为进一步转移性膀胱癌的研究和诊疗奠定基础。方法将膀胱癌T24细胞系原位种植于裸鼠膀胱成瘤后(5周),取出原位瘤进行细胞培养,经胶原酶消化处理后以RPMI1640培养液+10%胎牛血清培养。采用差异性胰酶消化法进行传代以去除间质细胞。细胞系稳定传代(20代)后原位种植于6只裸鼠膀胱。5周后处死裸鼠,观察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情况。取下原位瘤体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是否为膀胱尿路上皮来源。结果成功筛选出高侵袭性膀胱癌细胞系(T24M细胞系),T24M的细胞形态稳定,已经传至第86代,细胞形态和生长速度均无明显变化,且T24M细胞冻存复苏后的生长状态良好。将T24M细胞系稳定传代后(20代)种植于6只雌性裸鼠膀胱,35d后处死,解剖后发现,6只裸鼠均荷瘤成功且发生远处转移,平均每只裸鼠发生远处转移的器官数为7个(5~9个),包括髂血管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和肝转移等,转移发生率为6/6,成功建立膀胱癌裸鼠多器官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24细胞系和T24M细胞系裸鼠膀胱原位肿瘤均高表达角蛋白CKAE1,可证实裸鼠肿瘤均来源于尿路上皮。结论膀胱癌裸鼠多器官转移模型成功建立。T24M细胞系和裸鼠多器官转移模型可用来进一步研究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10.
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附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的初步应用和体会.方法 2009年7月-10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对3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患者行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2例为右侧,1例为左侧.结果 前2例手术在增加1个2 mm的针式Trocar,置入2 mm的抓钳辅助牵拉下完成肾盂输尿管的吻合,手术时间分别为6.0和5.5 h,出血量约为50 mL,分别于术后7和8 d出院.第3例患者的手术在单孔多通道下一次完成,未增加另外的工作通道,手术时间为8.0 h,其中吻合4.0 h,出血量约100 mL,术后14 d出院.结论 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安全、有效,手术瘢痕小且隐蔽,美容效果及应用前景良好.但因需要特殊的手术器械,术中器械之间有干扰且活动范围小,使缝合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