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异丙酚注射痛预测人工流产术后疼痛程度的准确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异丙酚注射痛预测术后疼痛程度的准确性.方法 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7l例,年龄20~40岁,ASA Ⅰ或Ⅱ级.以0.5 ml/s的速率静脉输注1%异丙酚2 mg/kg,当异丙酚给药量达1/3时暂停给药,采用口语等级量表评分法(VRS)评价异丙酚注射痛,VRS评分≥1分为发生注射痛,之后再给予剩余量异丙酚完成麻醉诱导.术后20 min时采用VAS评分法评价患者静卧以及下床站立时的疼痛程度,静卧时VAS评分≥30分为发生术后疼痛.计算异丙酚注射痛预测术后疼痛程度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为66%,VRS评分与术后静卧以及活动时VAS评分呈正相关(r=0.561,P<0.01;r=0.608,P<0.01).异丙酚注射痛预测术后疼痛的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52%.结论 术前异丙酚注射痛是预测人工流产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给氧方式对全麻插管安全时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给氧方式对全麻插管安全时限的影响.方法 妇科手术患者75例.按诱导给氧方式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潮气量呼吸3 min后行快速顺序诱导(RSI);B组,30 s内深呼吸4次后行RSI;C组,常规诱导正压通气.所有患者的吸人氧流量均为5 L/min.气管插管后待SpO2降至90%再迅速连接导管和麻醉机进行手控正压通气.记录各组无通气安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观察期内最低SpO2和最高PETCO2.每组随机选8例分别在诱导前、停通气即刻、spO2降至90%时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插管安全时限在C组即为无通气安全时间,在A、B组则为无通气安全时间减60 s肌松起效时间.结果 A组无通气安全时间为(471.9±100.9)s,明显长于B组的(359.0±95.7)s和C组的(378.1±109.2)s(P<0.05),插管安全时限A组为(411.9士134.8)s,C组为(378.1±109.2)s,均明显长于B组[(299.8±95.7)s](P<0.05),三组实际插管时间超过50 s的共3例,均没有超过各组插管安全时限的最低值.结论 潮气量呼吸预给氧3 min后行RSI与常规诱导面罩正压通气所获得的插管安全时限是相同的,情况紧急时30 s内深呼吸4次行RSI尽管插管安全时限比常规诱导短,但也能满足绝大多数患者的插管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用于门诊人工流产手术麻醉前用药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40例拟在静脉全麻下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B组120例,麻醉前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5mg,A组120例,麻醉前静脉注射阿托品0.25mg。记录苏醒时间及离院时间,于术后5,15min,4h及8h分别记录镇静镇痛评分、口干程度,观察恶心呕吐。结果:两组患者在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术后镇静及恶心呕吐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B组术后15min和4h镇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1),4h口干程度较A组严重(P〈0.05),术后8h组间镇痛评分和口干程度无差异。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安全用于门诊手术麻醉前用药,较阿托品有更好的术后镇痛,但术后口干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扩容方案对脊髓-硬膜外麻醉后剖宫产产妇子宫胎盘循环及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脊髓-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为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H组、R组,每组50例。H组产妇采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HES);而R组产妇采用乳酸林格液。两组产妇于脊髓-硬膜外麻醉注药前即刻分别快速静脉滴注(同步负荷)HES或乳酸林格液至胎儿娩出,输注速率为0.4mL/(kg·min)。胎儿娩出后即停止扩容,同时根据产妇血流动力学情况常规补液。麻醉前、麻醉后5min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脐血流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S/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胎儿娩出后,抽取脐动脉和脐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比较胎儿的Apgar评分。术中低血压以去氧肾上腺素0.1mg处理。结果:脊髓-硬膜外麻醉后,两组胎儿的脐动脉PI和S/D值均降低(P0.05),而R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I值无论是麻醉前后还是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H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R组(P=0.03)。R组去氧肾上腺素使用量高于H组(P=0.001)。两组新生儿血气分析和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硬膜外麻醉使脐血流阻力降低;与乳酸林格液比较,胶体液同步负荷显著增加子宫胎盘灌注,术中低血压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恩丹西酮抗呕吐作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恩丹西酮与地塞米松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研究这类手术中恩丹西酮预防性用药的适宜剂量和方法。方法:30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60例,于麻醉诱导后即刻,01组静注恩丹西酮4mg,O2组、OD组、D组和C组分别静注恩丹西酮4mg、恩丹西酮4mg+地塞米松5mg、地塞米松5mg和生理盐水。另外,O2组于手术结束拔管前再静注恩丹西酮4mg。以异丙酚及异氟醚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术后随访PONV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以及VAS疼痛评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由于手术时间过长或过短等原因22例从本研究中被剔除。总的PONV发生率O1(21.4%)、O2(23.1%)、OD(23.6%)及D组(41.6%)均明显低于C组(74.5%),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用恩丹西酮的3个组PONV发生率与D组相比也均明显降低(P〈0.05),但恩丹西酮3组之间无论总的PONV发生数还是呕吐或严重呕吐的发生数都无显著差异。结论:恩丹西酮与地塞米松均能明显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PONV的发生率,两者相比恩丹西酮更为有效;对这类手术恩丹西酮预防性给药的最佳剂量是4mg,更大剂量并不能进一步降低PONV的发生率,与地塞米松合用也未见优于单用恩丹西酮。  相似文献   
6.
右旋美托咪定应用于产科麻醉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产科麻醉中静脉使用镇静、镇痛药物相当慎重,新生儿转归是主要的顾虑因素.无论是经典产科全身麻醉诱导药物硫喷妥钠,还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异丙泊酚,都具有一定的胎盘通过率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1].瑞芬太尼的出现,撼动了胎儿娩出前禁忌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的戒律,近年来有大量相关研究支持其应用于产科全身麻醉诱导和静脉分娩镇痛,在母体效应和新生儿转归上均有令人鼓舞的结果[2-3].由于瑞芬太尼有显著的呼吸抑制作用[1],不适用于处理困难气道、清醒插管,而临近分娩的产妇正是困难气道的高危人群[4],因此瑞芬太尼在静脉分娩镇痛中的使用存在巨大争议:支持方认为镇痛有效且对新生儿出生评分、血气分析结果等均无不利影响[2-3];而反对方则认为,相关研究中的分娩镇痛效果不尽如人意[5],依靠目前的技术手段和药物,当无法利用椎管内阻滞进行分娩镇痛时,麻醉科医师将陷入满意的镇痛效果与稳定的呼吸功能二选一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不同浓度氯普鲁卡因(CP)对大鼠脊髓早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15只,按照Milligan法置入导管至鞘内3cm。随机分成3组(n=5):NS组(对照组)经导管注入0.9%氯化钠40μL,CP1组和CP2组分别注入2%(m/V)和3%(m/V)氯普鲁卡因40μL。各组在注药后6h灌注固定取相应脊髓节段,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早期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NS组和CPl组脊髓早期超微结构基本正常,CP2组少数神经细胞内质网结构模糊,线粒体肿胀,与NS组和CP1组相比,其神经元胞质空泡变性评分、灰质内空泡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NS组和CP1组的上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氯普鲁卡因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超微结构无明显影响,3%氯普鲁卡因则有可能造成脊髓损害。  相似文献   
8.
 氯普鲁卡因(Chloroprocaine, CP)经动物和临床证实,是一种起效快、效果确切、没有快速耐药、毒副反应小的短效局麻药。最近国外已经证实去除防腐剂(亚硫酸盐)和稳定剂后的纯盐酸CP可安全用于硬膜外麻醉,重新燃起了业界将CP用于脊麻的兴趣。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关于CP脊麻临床特点的观察,针对目前使用中存在的争议,探讨其神经毒性的相关因素及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研究CP鞘内给药安全性提供有效手段和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