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目的 观察金纳康口服液对高脂血症病人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2方法 采用 XMF- 型甲襞微循环诊断仪和 NX- 5型血液粘度计 ,对 96例高脂血症病人用金纳康 (6 6例 )和烟酸肌醇酯 (30例 )治疗前后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 3结果 病人经金纳康治疗后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容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 (t=2 .2 84~ 2 .96 2 ,P<0 .0 5 ,0 .0 1) ;微循环的血管清晰度、袢顶淤血、血流态和流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t=2 .6 88~ 3.2 46 ,P<0 .0 5 ,0 .0 1) ,与烟酸肌醇酯治疗结果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 (t=2 .2 19~ 2 .6 5 7,P<0 .0 5 )。 4结论 金纳康能够改善高脂血症病人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性的异常  相似文献   
2.
动态脑电图AEEG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将头部表面的微伏(μV)级微弱电极号放大并进行24小  相似文献   
3.
近红外线扫描在乳房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刘云屏1李明霞1解泽玲21992~1996年,我们对妇女查体中发现的乳房疾病762例,应用JLT-B型手提式近红外光透照仪行红外线扫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62例,均为女性;年龄18~68...  相似文献   
4.
《内经》有“久病入深,营卫之行涩故不通”。《难经》提出“初病在经是气分病;久病人络是血分病”。均提到初和久的病程时间概念。笔者认为中医所谓的“络”可泛指各络脉,而络脉的概念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微循环学说。作者对88例心脑血管患者的甲皱微循环进行观察,并与相似年龄组21例健康人进行对比,以探讨微循环障碍与疗程之间的关系。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如下:l材料与方法l·l观察对象1.1.1病人组:88例男57例,女13例。年龄28~71岁,平均49.5岁。心血管病组:冠心病44例,肺心病5例,风心病23例;脑血管病组:原发性高血压病16例…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的新概念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许多国家的调查证实,虽然治疗哮喘的药物和设备不断问世,但近几十年支气管哮喘的病死率却在逐年增加,由此考虑可能与哮喘的发病机制研究有误导致治疗偏差有关。最近许多学者提出了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一些新概念。由于这些新概念的出现,将对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近年有了许多进展.随着计算机体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放射性核素技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逐渐代替了常规的脑阻抗血流图和传统的脑血管造影术.现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CT应用于临床已近20年,但直接显示脑血管的病变仍有较大难度,须结合脑血管造影方对脑血管闭塞,脑血管瘤或脑血管畸形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较大帮助.CT对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早期诊断一直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一般认为在缺血性脑梗塞发病的24小时之内很难发现梗塞灶.但是近年来随着高分辨力CT扫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对缺血性脑梗塞的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体层扫描(CT)、核磁共振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及脑血流负荷检查等检测方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缺血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近年也有了许多进展。 1 CT检查 CT应用临床已有20余年的历史,对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在缺血性脑梗塞发病的24小时内的早期诊断却很困难。过去认为在缺血性脑梗塞发病的24小时之内很难发现脑梗塞灶。但  相似文献   
8.
静痛灵胶囊对常见头痛症的镇痛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泽玲  阎世明等 《中成药》1996,18(11):30-32
静痛灵胶囊的不同剂量组对化学药物醋酸液刺激小鼠腹腔引起的疼痛有明显镇痛作用,对物理性热板及光热法刺激小鼠体表部位均有显著延长痛阈潜伏期,提高痛阈百分率,其疗效优于对照品头痛片。对象兔脑部左、右侧的脑血流图所示的S波波幅(Ω),有明显升高效应,说明该药有增强脑血管弹性、舒通与增加双侧脑循环血液灌流量及心肌收缩力。并具有不成瘾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