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AS)多发于青年男性,中国人群患病率约为0.3%, 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1], 随着HLA基因分型性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从亚型水平探讨AS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可能,迄今已检出25个HLA-B27等位基因(亚型).可编码23种蛋白质(B2701-B2723)[2].……  相似文献   
2.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可溶性IL-2R的测定及意义管俊,邓惟德,顾健,张育,姜扬文,王晓玲,王茜,解松刚1988年Nelson等首次报告IL-2R不仅存在于细胞表面,而且出现于血液和培养基的上清液中,称之为SIL-2R。后者的研究已迅速引起医学和免疫学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LD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经拉米呋啶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混合血浆和临床血清标本中低浓度YMDD含量、结果并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酶免疫吸附法检测人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粘膜上皮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35例食管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占86.6%(31/35),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17.1%(6/35),正常食管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其阳性表达率高于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中其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人食鳞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端粒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生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抗-CCP抗体和RF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世界大约有0.5%的人罹患此病[1].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X线检查以及类风湿因子(RF)检查.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肺癌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作为肺癌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法),对32例原发性肺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并以7例肺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32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及良性病变组织(P<0.001),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4.4%,癌 旁组织为9.4%,在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中其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5),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端粒酶激活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以成为一种用于肺癌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物并在肺癌的基因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S/CO值与确证试验阳性的相关性。方法采集用CLIA检测抗-HCV 样本测定值/临界值(S/CO)在0.9~12之间的标本124例,S/CO值〉12.0的标本25例。以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最终确认。结果抗-HCV S/CO值在0.9~1.0之间的共20例,RIBA法确证阳性的0例,阴性的15例(占75%),不确定的5(占15%)例;1.1~5.0之间的共92例,RIBA法确证阳性的5例(5.4%),阴性的65例(占70.7%),不确定的22(占23.9%)例;5.1~12.0之间的共12例,RIBA法确证阳性的3例(25%),阴性的5例(占41.7%),不确定的4(占33.3%)例。S/CO值〉12.0时,25例标本中RIBA法确证阳性的20例(80%),阴性的2例(占8%),不确定的3(占12%)例。 CLIA法检测HCV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16.53%。结论抗HCV用CLIA法检测 S/CO值时,RIBA确证的阳性率随着S/CO值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对CLIA法结果S/CO偏低的样本应慎重,综合分析,合理解释,不确定病例随访,必要时用RIBA法进一步验证,避免假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常见胸部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价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原发性肺癌、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 ,并以相应的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 :3 2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84 4%( 2 7/3 2 ) ,癌旁组织为 9 4% ( 3 /3 2 ) ,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肺癌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 ,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阳性率 94 7% ( 18/19)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69 2 % ( 9/13 ) ,P <0 0 5 ;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3 7例食管癌端粒酶阳性率为 86 5 % ( 3 2 /3 7) ,癌旁组织为 18 9% ( 7/3 7) ,正常食管组织未检出端粒酶阳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 ,其阳性表达率 10 0 % ( 2 3 /2 3 )高于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者 71 4% ( 10 /14 ) ,P <0 0 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阳性率 10 0 % ( 2 1/2 1)高于非淋巴结转移者 75 % ( 12 /16) ,P <0 0 5。结论 :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肺癌、食管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PAC-1、CD62P)和血栓前体蛋白(TpP)在严蘑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前瞻性地选取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符合严重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入选严重脓毒症组(Ⅲ组).按照严重脓毒症治疗指南进行治疗,并根据28 d内是否存活分为生存亚组和死亡亚组,存在感染但未发生脓毒症同期患者设为一般感染组(Ⅱ组),同期门诊体检者或健康自愿者设为正常对照组(Ⅰ组).病例的选取均遵循随机的原则,三组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急性脑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者、恶性肿瘤、白血病、原发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长期卧床者、孕妇、近期使用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者均除外.Ⅰ组和Ⅱ组均在入院第1天清晨空腹,Ⅲ组在入院第1、3,5天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测定血栓前体蛋白(TpP),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 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CD62P),并对Ⅲ组进行Mar-shall评分.应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数据,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采用Levene's法,方差齐性时采用LSD法,相关分析采用Bivariate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有20例纳入Ⅰ组,20例纳入Ⅱ组,30例纳入Ⅲ组,其中生存亚组19例,死亡亚组11例.入院第1天,PAC-1、CD62P、TpP在Ⅰ组与Ⅱ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之间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1、CD62D、TpP在生存亚组的表达均随着病程显著下降而趋于正常,而在死亡亚组仍持续保持高值甚至显著升高,第1天时CD62P、TpP在亚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3天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89±1.48)%vs.(5.04±2.57)%,P<0.01和(5.24±2.22)mg/L vs.(9.20±1.93)mg/L(P<0.01);而PAC-1在入院第1天亚组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3.15±0.42)%vs.(5.30±0.48)%.两组的Marshall评分也呈类似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PAC-1、CD62P、TpP与Marshall评分呈明显正相关. 结论 严重脓毒症的早期就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微血栓形成,两者共同参与了早期的高凝状态,在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动态监测CD62P和TpP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PAC-1具有危险分层效应,早期高表达者预后差,可尝试作为严重脓毒症的独立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慢性持续性乙肝病毒(mV)感染,可导致严重肝病,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拉米夫定具有抑制HBV复制,使肝功能正常化、肝组织病理学改善、副作用小等优点。但服用拉米夫定后,将诱发HBV-DNA聚合酶活性区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发生变异,从而导致机体产生耐药,并且这种变异与服药时间的长短有关。作者对128例经拉米夫定治疗20-96周后的乙肝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治疗前后HBV-DNA水平及基因型分析,以及治疗后YMDD变异情况,旨在探讨病毒变异与血清HBV-DNA水平及基因型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