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供血不足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的90例IA患者病例资料、相关检查资料;统计患者术后3周脑供血不足发生情况,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阅读并记录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可能导致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供血不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90例IA患者术后有13例发生脑供血不足,发生率为14.44%;IA患者脑供血不足发生者动脉瘤最大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Hunt-Hess分级、甘油三酯(TG)水平、总胆固醇(TC)水平与未发生脑供血不足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最大径>10 mm、合并高血压、TG和TC水平升高可能是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供血不足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供血不足可能与动脉瘤最大径>10 mm、合并高血压、TG和TC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脑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颅脑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46例,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介入手术,术后随访。结果46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共52枚,其中42例血管狭窄减少>80%,3例减少>70%,l例患者球囊扩张时出现血压、心率骤降,经处理后好转,支架置入顺利。1例患者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处理后好转。随访6~18个月,均无症状复发。结论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颅脑前循环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4.
目前,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演变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在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已有很大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危险因素的不断被发现和努力控制;早期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及介入技术;脑保护剂的应用;恢复期的神经康复等。然而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由于中老年人机体状况的差异,脑血管病血管受累程度不同,临床症状较多,预后差别较大,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治疗仍存在很大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尽早的从影像方面结合临床做出多元化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对闭塞性脑血管病的评估。方法分析224例因前循环狭窄或闭塞引起脑梗死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与对照组进行相关比较。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224例梗死组与非梗死组的108例患者比较,梗死组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前循环的梗死。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前循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症状不典型者有必要及旱进行颅脑CT筛查或MRI检查,以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的观测急性氯气中毒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及肺部影像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氯气泄露而引起的19例急性氯气中毒患者影像资料。结果 2例CT或MRI颅脑及肺部正常表现;8例仅引起肺部的不同程度的损伤;11例脑血管及肺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颅脑、肺损伤。结论动态影像技术可明确显示急性氯气中毒对颅脑、肺部损伤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7.
小儿胃壁间质细胞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 :女 ,5岁。持续发热 2个月 ,体温维持在 37.5~ 38.5℃之间。经抗炎、对症治疗无好转 ,且体温高达 39.0℃而转我院儿科。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 1周仍无好转 ,结核菌素实验 (- ) ,肥达反应 (- ) ,经我科会诊体检 :患儿贫血貌 ,体质消瘦 ,于左上腹触及一质硬肿物 ,大小约 8cm× 7cm ,活动度差 ,表面光滑结节状 ,无触压痛 ,余未见异常。追问病史 ,患儿无胃肠道症状 ,大小便化验均无异常 ,肝功能、血清淀粉酶化验均无异常 ,血常规 :WBC(白细胞 ) 9.7× 1 0 9/L ;RBC (红细胞 ) 3 .70× 1 0 1 2 /L ;HGB(血红蛋白 ) 80 g/L ;PLT(血…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其中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病情恶化主要原因。作者自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6例脑动脉瘤患者,并进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病情恶化主要原因.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一般在动脉瘤破裂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yyhage,SAH)和(或)脑内血肿后72h内进行,较为安全、高效,已被广大医学工作者所接受[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155(miR-155)、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4(PDCD4)、凝溶胶蛋白(GSN)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中的表达及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150例HICH患者纳入研究作为研究组。另外,将同期150例无脑出血的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对照组及不同严重程度、不同预后患者miR-155、PDCD4、GSN水平及一般资料。分析各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分析HICH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各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在预后判断中价值。结果 研究组miR-155和PD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GS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HICH严重程度加重,miR-155、PDCD4水平增高,GSN水平降低(P<0.05)。预后不良组miR-155和PDCD4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而GSN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miR-155、PDCD4与HICH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53、0.642,P<0.05),与HICH预后呈负相关(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