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EIH)的发病机理、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确诊的CEIH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均行骨瓣开颅显微镜下病灶切除术.结果9例病人均达显微镜下病灶全切除.病理结果显示:动静脉畸形1例,血管瘤1例,余未见异常血管.术后症状完全消失6例,余均明显缓解.随访3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影像学检查类似肿瘤出血而临床呈反复发作、慢性扩展特征的病例,应考虑CEIH的可能,手术全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18例)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1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腰椎MRI,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VAS、JOA评分、ODI评估及改良MacNab疗效评估。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出现感染、椎管内血肿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腰椎MRI显示突出的髓核摘除基本满意。与术前比较,32例患者术后2 d的VAS评分[分别为(2.21±1.18)分、(6.25±1.46)分]和ODI[(30.28±7.42)%、(68.63±11.04)%]均下降(均P<0.001),JOA评分升高[分别为(16.66±1.58)分、(12.43±1.85)分,P<0.001]。3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5)个月(10~20个月)。随着随访时间的推移,32例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呈下降趋势、JOA评分呈上升趋势、ODI呈下降趋势(F值分别为187.43、72.54、564.38,均P<0.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32例患者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为,优2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29/32)。结论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改善疼痛和神经功能,帮助患者恢复生活和工作,短期疗效较好,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3.0T磁共振成像(MRI)对重型脑外伤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38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在伤后4~6周行3.0T MRI检查,定量计算在T1、T2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加权相的伤灶体积,与同时期螺旋CT比较;记录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评分,与患者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CT相比,MRI可显示更多的伤灶,且对胼胝体及脑干损伤更敏感.不同预后组间T1、T2及FLAIR序列所显示的伤灶体积及DA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I评分与伤后6个月GOS相关性最强(r=-0.854,P<0.05);MRI所显示的伤灶体积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结论 3.0T MRI对脑实质损伤的显示明显优于64排螺旋CT,尤其当伤灶位置较深时.定量方法分析MRI所显示的伤灶体积和部位,具自评估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在颅脑外伤诊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磁共振先进序列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创伤病灶的检出能力,还能提供预后相关信息。弥散加权成像可鉴别脑水肿类型并检测轴索损伤;弥散张量成像对白质完整性极为敏感;磁敏感加权成像极大地提高了微小出血灶的检出率;磁共振波谱可检出代谢异常,并可提供预后信息。磁共振多序列联合应用不仅可更全面地检测颅脑创伤病变类型,且能准确地判断患者预后,是颅脑创伤影像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细菌纤维素膜修补兔硬脑膜缺损,观察植入后早期局部组织学改变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情况.方法 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只.所有动物经切除双侧硬脑膜制备2 cm×1 cm的缺损.A组动物的右侧硬脑膜缺损采用细菌纤维素膜修补,左侧硬脑膜缺损则不予修补,于术后第30、90、180天采集标本,行组织学检查.B组动物的右侧硬脑膜缺损采用细菌纤维素膜修补,左侧硬脑膜缺损以人工硬膜修补,于术后第7、14、21天采集修补部位组织,采用RT-PCR技术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 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切口无感染.在A组的细菌纤维素膜修补侧,细菌纤维素膜均匀覆盖脑表面,与脑组织无粘连;外侧面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内侧面成纤维细胞排列均匀,新生血管形成,炎症反应轻微;在A组的未修补侧,大脑与皮下组织直接粘连.RT-PCR检测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B组细菌纤维素膜修补侧IL-1 β和IL-6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人工硬膜修补侧,两侧TNF-α mRNA表达水平相近.结论 采用细菌纤维素膜修复硬脑膜缺损,不易与脑组织形成粘连且早期炎症反应轻微.细菌纤维素膜可能成为理想的硬脑膜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发生率居于脑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致残、致死率均很高。吸烟、高血压等是发生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动脉分叉部位,以前交通动脉处最多见。其高峰年龄为40~60岁,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以囊性动脉瘤最常见,20%左右为多发,一旦破裂,预后凶险。3T 3D-TOF-MRA具有非侵入性、无放射性、检查时间短等特点,适于进行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