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通泻汤治疗直肠淋病56例疗效观察湖南省衡东县中医院皮肤科袁庆丰衡东县人民医院赵凤仪衡东县中医院检验科欧曼娥药物及治疗方法:将枳实10g、半枝莲15g、黄柏20g、栀子20g、甘草10g加水约600ml,浸泡20分钟,煎20分钟后加入大黄20g再煎...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胃癌患者血浆胃动素与胃收缩运动的水平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对26名胃癌患者进行了研究。检查前,所有受试者禁服药物及水,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空腹血浆胃动素的测定。胃收缩运动采用压力传导装置进行记录,压力管前端附有一小橡皮囊并置于胃窦部,另一端与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入端相通。结果(1)胃癌患者的胃收缩运动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胃癌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3)胃癌患者血浆胃动素与胃收缩运动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胃癌患者存在着严重的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和血浆胃动素代谢紊乱,胃癌组织中胃动素分泌增加可能是其血浆胃动素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术(ERCP)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ERCP取石的患者,随访观察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情况.对比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初次病程、胆道手术史、胆囊结石、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结石数量、结石大小、胆道狭窄11个相关因素,并对各相关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共成功随访190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3年,结果胆总管结石复发68例,未复发122例.对比分析显示,胆总管结石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患者年龄[(65.5±l5.5)岁比(57.6±15.4)岁,P =0.001],初次病程(P=0.015),胆道手术史(17.6%比2.5%,P=0.000),憩室(29.4%比7.4%,P=0.000),胆总管直径[(15.0 ±5.1)mm比(10.7 ±3.4)mm,P=0.001],胆道狭窄(32.3%比13.9%,P=0.000),结石数量≥2(80.9%比72.9%,P=0.000),结石直径≥10 mm(35.3%比8.2%,P=0.000)为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高龄(OR =3.44,95% CI:1.55 ~7.63,P=0.002),有胆道手术史(OR=5.82,95% CI:1.34 ~ 25.29,P=0.019),合并乳头旁憩室(OR=3.29,95% CI:1.18 ~9.12,P=0.022),胆总管直径≥10 mm(OR=4.30,95% CI:1.72 ~ 10.72,P=0.002),结石数量≥2(OR =4.24,95% CI:1.61 ~ 11.16,P=0.003)为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有胆道手术史、合并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10 mm、结石数量≥2为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和香港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主办,浙江省消化内镜学会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2009杭州国际EUS、ERCP操作演示及手把手研讨会已于2009年4月24至26日在杭州召开。本次大会与会代表323人,分别来自国内消化科、肝胆外科及肿瘤科等相关学科。本次会议上主要就ERCP的规范化操作、ERCP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预防、处理及超声内镜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了专题演讲或进行了操作演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化滞柔肝颗粒对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肝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口服硫普罗宁肠溶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化滞柔肝颗粒,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观察组总有效率93.1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治疗前均下降,而脂联素明显上升,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滞柔肝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明显,能显著改善其血脂、肝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促细胞增殖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对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增生作用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EGF对培养的人羊膜细胞进行不同时间段刺激, MTT法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及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变化结果;建立CAG大鼠模型,对CAG大鼠皮下注射EGF,12周后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结果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示EGF浓度10μg/L第3天时促细胞增殖率最高(42.4%,P<0.01),Western blot结果示EGF浓度10~60μg/L时磷酸化Erk1/2活性显著升高;动物实验示EGF治疗组胃黏膜腺体排列整齐规则,炎性细胞极少,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rhEGF和羊EGF)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阳性的宽度分别为(77.70±4.16)μm和(75.60±2.92)μm,较对照组(54.40±4.54)μm明显增加(P<0.01)。结论EGF促细胞增殖及激活Erk1/2通路有明显的剂量或时间依赖性作用,EGF对SD大鼠萎缩性胃黏膜有保护性促增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隆起型早期胃癌是早期胃癌的常见类型之一.约占早期胃癌的1/4。早期胃癌病变范围相对较小,病灶形态多样,边界不清,且隆起型病变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变色泽有时与正常胃黏膜相差无几.常与良性隆起型病变相混淆。易为临床医师所忽视,术前确切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疾病分期则更为困难。为探讨隆起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本文对作者所在医院近16年来26例确诊的隆起型早期胃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促人胚胎羊膜细胞(FL)增殖时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通路的影响及其应用安全性。方法: 不同浓度重组人EGF(rhEGF)对培养的FL细胞进行刺激,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磷酸化ERK1/2及Bcl-2、P53蛋白水平。结果: 剂量-效应关系示rhEGF浓度10 μg/L时促细胞增殖率最高(42.4%,P<0.01)。rhEGF浓度在10-60 μg/L时p-ERK1/2水平明显升高,各浓度组Bcl-2水平无变化,而60 μg/L浓度组P53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rhEGF最佳浓度10 μg/L是安全的用量,但超大剂量rhEGF的应用可能会降低促细胞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大鼠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大鼠CAG模型建立后,分别给予EGF、硫糖铝及生理盐水处理,12周后取出全胃,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测定腺体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测量胃黏膜腺体厚度(L1)和黏膜肌层(L2)之比及胃窦固有腺体总个数。结果:EGF组、硫糖铝组大鼠胃黏膜腺体排列规则,未发现有恶性增殖现象。EGF组胃窦L1/L2值为8.6±1.2,较硫糖铝组、模型组(6.6±1.6,5.0±0.9)明显增加(P〈0.05,P〈0.01)。EGF组、硫糖铝组的胃窦腺体个数值分别为(52.0±5.8)和(34.8±4.3),较模型组(27.1±2.2)明显增加(P〈0.01);EGF组、硫糖铝组PCNA表达阳性的高度分别为(84.5±2.9)um和(76.8±1.7)um,较模型组[(63.3±9.2)um]明显增加(P〈0.01,P〈0.05),但EGF组的效果要优于硫糖铝组(P〈0.01)。结论:EGF对于大鼠CAG动物模型具有恢复治疗作用,且在促进胃腺体增殖作用方面的效果优于硫糖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