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膀胱癌裸鼠异体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膀胱癌裸鼠移植瘤模型18只,随机分为3组:MMP2反义寡核苷酸(ASODN)治疗组、MMP2正义寡核苷酸(SODN)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待瘤结节直径≥5mm后,分别在肿瘤细胞接种部位周围及中心皮下注射反义寡核苷酸/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正义寡核苷酸/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和生理盐水。每周2次,连续4周,断颈处死裸鼠,计算肿瘤体积,称量瘤重。常规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并进行病理学评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PCNA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瘤重(7.49±0.53)g比较,ASODN组瘤重(4.18±0.53)g明屁降低(P〈0.01);ASODN组、正义寡核苷酸(SODN)组抑瘤率分别为44.19%、8.41%(P〈0.01);ASODN组、对照组增殖指数(PI值)分别为27.63%、88.39%,抑制率为60.76%(P〈0.01);ASODN组瘤体病理学特征改善。结论:MMP-2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裸鼠体内移植瘤生长,通过反义寡核苷酸下调MMP-2的表达,降低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有效逆转肿瘤的恶性表型。为膀胱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MP-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为抑制膀胱肿瘤的血管生成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9例正常膀胱组织中MMP-2的表达,计算机图像光密度分析,根据阳性信号面积/检测总面积的方法,以10%为阳性判断标准,计算阳性率.采用血管内皮细胞单克隆抗体CD34进行血管内皮染色,低倍镜下寻找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最密集的部位(“热区“),然后在高倍镜下计数热区内的平均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资料及统计学处理分析以评价MMP-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结果 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MMP-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4.6%(31/48),而9例正常膀胱组织表达阴性,两者差别有显著性(P<0.01),MMP-2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数目、直径、病理分级等无关(P>0.05),而在病理分期之间(Tis~T1与 T2~T4)差别有显著性(P<0.05),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明显高于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 MMP-2的表达与MVD成正相关(r=0.592,P<0.05),随着MMP-2表达增加,MVD也增加.结论 MMP-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MMP-2与MVD呈正相关,促进了膀胱移行细胞癌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基因技术已应用于肿瘤研究领域,反义寡核苷酸(ASODN)技术具有特异性高、副作用少的特点.发展迅速.已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本文对反义寡核苷酸技术的作用机制、设计及在肿瘤中的研究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并提出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球形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附26例报告)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探讨球形可控性回肠贮尿袋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2 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末段回肠制成球形贮尿袋代膀胱的原位膀胱重建术。 结果  2 6例手术顺利 ,术后随访 3~ 36个月 ,平均 2 1个月。全组无严重并发症 ,健康存活 2 5例 ,1例术后 17个月死于脑溢血。排尿可控率 10 0 %。术后 12个月 2 0例平均尿量 5 85ml/次 ,剩余尿量 2 2ml,最大尿流率 17.3ml/s。膀胱测压 18例 ,平均半充盈、充盈和排尿压力分别为 12、17和 5 3cmH2 O(1cmH2 O =0 .0 98kPa)。病理切片示新膀胱粘膜变薄 ,粘膜腺体减少 ,绒毛消失 ,部分区域固有膜腺体消失 ,呈鳞状化生结构。PAS染色阳性、热休克蛋白 (HSP)阳性 ,p5 3基因表达阴性。 结论 球形可控性回肠贮尿袋代膀胱术具有容量大、压力低、可控性好 ,对机体干扰轻、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原位膀胱重建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5.
我们测定了 12 3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 PSA)浓度 ,现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临床资料 :本文 12 3例患者中 ,前列腺增生 ( BPH)97例 ,年龄 59~ 85岁 ,平均 65.6岁 ;前列腺癌 ( PCa)11例 ,年龄 67~ 71岁 ,平均 69.7岁 ;前列腺炎 15例 ,年龄 2 7~ 4 8岁 ,平均 37岁。取空腹血 2 ml,采用放射免疫双抗体法测定血清 PSA浓度 ,正常参考值为 0~5.0 ng/ ml。结果 :BPH患者中有 39例 PSA高于正常 ,其中16例测定 PSA前曾行过肛门指诊检查 ,其血 PSA浓度为 6.1~ 9.3ng/ ml;9例因尿潴留而行持续导尿 3~2 0天 ,其 PS…  相似文献   
6.
去带盲结肠可控性膀胱术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 6月~ 1999年 6月 ,对 18例膀胱癌患者于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后施行了去带盲结肠可控性膀胱术 ,并对手术方法作了改进。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8例。男 13例 ,女 5例。年龄 46~ 6 8岁 ,平均 5 8.3岁。膀胱肿瘤多发性 12例 ,复发性 3例 ,浸润性 3例。病理检查均为移行细胞癌 ,G13例 ,G2 11例 ,G3 4例。T11例 ,T212例 ,T3 5例。合并单侧肾输尿管积水4例 ,良性前列腺增生 6例 ,高血压冠心病 5例 ,肺心病 3例 ,糖尿病 2例。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取平卧位 ,臀部垫高。探查无肝脏转移 ,先施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前列腺检查手段的日益完善,我国前列腺癌(PCA)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开展,使早期诊断PCA成为可能,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肾囊肿2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 2月~ 1998年 11月 ,我们在 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注射酒精治疗肾囊肿 2 7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19例 ,女 8例 ;年龄 30岁~ 6 9岁 ,平均 5 1.8岁 ;均经 B超及 CT确诊。囊肿位于左肾 2 1例 ,右肾 5例 ,双肾 1例 ;肾下极 17例 ,肾上极 10例。囊肿大小为 3.6 cm× 4.5 cm× 5 .9cm~ 94cm× 98cm× 10 6 cm。抽出囊液 40~75 0 ml,为澄黄或无色清亮液体。治疗方法 :采用西门子 Prim a Sonolm e型 B超 ,普通探头 ,16~ 18G带针芯穿刺针 ,硬化剂采用 95 %酒精。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 ,腰部垫一软枕。常规消毒后…  相似文献   
9.
球形可控回肠贮尿袋代膀胱术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贮存尿液和排除尿液功能近似正常膀胱的原位膀胱重建术,方法:取带系膜回肠段30cm,乙醇浸泡肠粘膜,制成球形贮尿袋,输尿管与贮尿袋行抗返流吻合,贮尿袋下端与尿道断端吻合,临床应用26例,结果:获得随访26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21个月,25例健在,排尿可控率100%,术后12月20例平均尿量585.6ml/次,残余尿22ml,Qmax17.3ml/s。膀胱测压18例,平均半充盈,充盈和排尿压力为12cmH2O,17.6cmH2O,53cmH2O。尿常规正常,尿培养(一),肾功能及血生化正常,无肾,输尿管积水,病理示新膀胱粘膜变,上膜腺体减少,绒毛消失,部分区域固有膜腺体消失,呈鳞状化生结构,PAS染色阳性,HSP阳性,P53阴性,结论:球形可控回肠贮尿袋代膀胱术具有容量大,压力低,可控性好,对机体干扰轻,并发症少,病人易接受等优点。是原位膀胱重建的好术式。  相似文献   
10.
例 1 男 ,61岁。半年来乏力、尿频明显 ,偶有黏液尿。直肠指检前列腺质硬。B超发现左肾积水 ,膀胱壁弥漫性增厚 ,以三角区最为明显 ,厚度达1 .1cm ,前列腺增大 ,回声不均。IVU示左肾积水 ,左输尿管扩张 ,右肾、输尿管不显影 ,膀胱壁僵硬不光滑。膀胱镜检查 ,膀胱黏膜弥漫充血肿胀 ,广基山丘状隆起 ,三角区质地坚硬 ,表面有黏液样物附着。膀胱黏膜病理活检及前列腺穿刺病理证实为腺癌。核素肾图检查双肾呈梗阻曲线 ,右肾曲线低平。BUN :2 9.4mmol/L ,Cr:62 4 .8μmol/L。CT和MRI示膀胱壁弥漫增厚 ,前列腺增大 ,包膜不清 ,见低密度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