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总结分析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频次与疗程特点,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BM、CNKI、WF、VIP四大中文数据库,统计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频次与疗程。结果经过最终筛查后纳入64篇文献,统计分析显示,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使用最多的频次为每日1次(占98.43%),使用最多的疗程为每周5次,共治疗4周(占45.31%)。结论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可能是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佳的频次与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对比胃肠促动力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 Fang)、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PUBMED、SCI等数据库,纳入有关针灸对比胃肠促动力药治疗FD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和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针灸治疗FD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胃肠促动力药(P0.00001);在改善症状(症状评分标准:P0.00001,评分标准:P=0.0006)和生活质量(NDI生活质量评分:P0.00001)上显著优于胃肠促动力药;各项研究均未报道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优于胃肠促动力药,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内服对比胃肠促动力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方法 通过检索CNKI、CBM、WanFang、VIP、PUBMED数据库,纳入数据库内2018年10月前有关中药内服对比胃肠促动力药治疗FD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28篇文献,试验组1 074例,对照组1 069例,共2 14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胃肠促动力药比较,中药内服在提高有效率[RR=1.25,95%CI(1.20,1.30),P<0.000 01]、改善中医症状[MD=-3.29,95%CI(-4.17,-1.87),P<0.000 01]和西医症状(P<0.000 01)等方面有优势;但未能降低不良反应[RR=0.71,95%CI(0.35,1.43),P=0.33]。结论 中药内服比胃肠促动力药治疗FD更有效,2种治疗方案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4.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根据罗马Ⅳ诊断标准[1],FD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以餐后饱胀感、早期的饱腹感、上腹疼痛和上腹部烧灼为主要症状单独或者联合出现,干扰通常的活动,超过6个月,在过去的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生3次,但无器质性的损害。研究表明,FD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敏化态穴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5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分别采用针刺高敏穴位治疗和针刺低/非敏穴位治疗。对比2组患者WOMAC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高敏组的膝关节疼痛、僵硬及关节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低/非敏组。结论针刺高敏穴位可以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僵硬及关节功能,提高临床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膝骨关节炎(KOA),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上以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僵硬变形、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展性、退行性关节性疾病。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由于大多患者年龄较大,对消炎止痛药物、腔内注射以及手术治疗耐受性差,且不良反应多、安全性差。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1-2]),腧穴存在着"敏化"现象,"敏化"现象不单是特殊的病理表象,更是针灸施治的有效位点,具有提高临床疗效的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上海市长宁区2 006例新生儿耳聋常见的4个基因的15个位点的筛查结果。方法采用15项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对2 006例新生儿进行4个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15个突变位点的检测,包括GJB2(35delG、176del16、235delC、299_300delAT),GJB3(538 C T),SLC26A4(IVS7-2 A G、2168 A G,1174 A T、1226 G A、1229 C T、IVS15+5 G A、1975 G C、2027 T A)、线粒体12S rRNA(1555 A G、1494 C T)。结果 2 006例血样中,耳聋基因中单基因单杂合突变者88例,携带率为4.39%,其中包括GJB2基因杂合突变40例(携带率为1.99%),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38例(携带率为1.89%),线粒体12S rRNA基因均质或异质突变4例(携带率为0.19%),GJB3基因杂合突变6例(携带率为0.30%)。另有双杂合突变2例,均为GJB2 235delC、SLC26A4 IVS7-2A G双杂合突变。结论先天性耳聋基因筛查有助于了解耳聋基因突变热点情况,有利于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医学干预,降低耳聋发病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