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 ACI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保护剂GM-1;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2组疗程均为14d。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指数)和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清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9.36%、72.3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6,P0.05)。结论 GM-1联合依达拉奉能明显减轻ACI患者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急性脑梗死约占75%,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1]。现阶段,尚未出现公认指标对卒中后神经功能损害进行评价与预测。部分学者认为,通过检测神经化学标志物,可能有利于神经损害功能的判断[2]。在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神经保护也是治疗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依达拉奉属于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在急性脑梗死中被广泛应用,其有利于保护机体组织,减少损害[3]。本文主要分析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脑微出血灶的检测,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术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中的预见性。方法应用3.0T医用磁共振扫描仪,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及其他成像技术,对70例起病6 h内的急性脑缺血患者行MRI及SWI检查,动脉溶栓后48 h内复查CT或MRI。根据患者SWI上是否存在微出血灶将其分为微出血灶组和非微出血灶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性转化的情况。结果70例患者中有脑微出血灶者23例(32.9%),主要分布于丘脑-基底节区。其中轻度8例,中度10例,重度5例。动脉溶栓治疗后共7例患者出现出血性转化,微出血灶组6例,非微出血灶组1例,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脑微出血灶分度与出血性转化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19,P<0.05)。结论脑微出血灶严重程度与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每次25 mg,静脉滴注,每天2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每次15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2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氧化应激、炎症因子,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入组102例,脱落3例,最终99例纳入分析;对照组入组101例,脱落4例,最终97例纳入分析。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90例/99例)和79.38%(77例/9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4.31±0.57)和(4.82±0.69)分,血浆黏度分别为(1.51±0.29)和(1.75±0.32)mPa·s,全血高切黏度分别为(4.29±0.86)和(4.51±0.95)mPa·s,全血低切黏度分别为(7.85±1.31)和(8.26±1.43)mPa·s,晚期蛋白氧化产物分别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IgG受体FcγRⅡB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小鼠神经元损伤与Th17/Treg失衡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组为对照组、EAE组、FcγRⅡB组、EAE+FcγRⅡB组,每组15只,皮下注射MOG35-55肽诱导EAE模型,并给予FcγRⅡB慢病毒液处理;造模后每日称量小鼠体质量,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持续30 d;30 d后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LFB染色评估脊髓髓鞘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大脑皮质神经元核抗原(NeuN)和Caspase-3表达,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ELISA检测血清IL-6、IL-17、IL-10及TGF-β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Th17、Treg细胞比例分布,Western blot测定脊髓组织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与Forkhead家族转录因子3(Foxp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AE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神经功能评分升高,脑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脊髓中出现脱髓鞘迹象,NeuN荧光表达强度减弱而Caspase-3荧光表达强度增强,TUNEL阳性着色细胞多,细胞...  相似文献   
6.
背景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结核病最严重的类型,通常会导致高死亡率。脑脊液病原学诊断是TBM实验诊断的金标准,但培养时间长(42 d)、培养成本高,容易导致患者病情被延误。目前非侵入性监测技术展现出较广的应用前景,探讨与其相关的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TBM患者血清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NCAM1)、转甲状腺素蛋白(TTR)的表达,分析其与TBM病情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三亚市人民医院和三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4例TBM患者为TBM组,根据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分期标准分为Ⅰ期31例、Ⅱ期45例、Ⅲ期38例,TBM患者入组后均接受抗结核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根据改良Rankin量表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0~2分,63例)和预后不良(≥3分,51例)。另选择同期4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TBM组不同时间点血清NCAM1、TTR水平及对照组基线NCAM1、TTR水平,分析其与TBM预后的关系以及对TB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TBM组基线血清NCAM1、TT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Ⅲ期TBM患者基线血清NCAM1、TTR水平低于Ⅱ期TBM患者和Ⅰ期TBM患者(P<0.05)。预后不良TBM患者基线、入院7 d、入院14 d、随访1个月、随访6个月、随访12个月血清NCAM1、TTR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TBM患者(P<0.05)。MRC分期Ⅲ期是TBM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基线高水平NCAM1、TTR是TBM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基线NCAM1、TTR预测TBM患者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65、0.689,联合指标(基线NCAM1+基线TTR)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高于单独基线NCAM1、TTR的ROC曲线下面积(Z=4.428、3.941,P<0.05)。 结论 TBM患者血清NCAM1、TTR水平均降低,且与TBM病情和预后不良有关,MRC分期Ⅲ期是TBM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蔡奕秋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817-1817,1946
报道1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并综合文献进行分析。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具有如下特点:有经鼻烫吸海洛因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以小脑受损为首发症状,亦可表现为突然昏迷、抽搐、以运动障碍为主,脑脊液正常,影像学具有特征性的脑白质广泛受累,小脑白质受累最早,最严重。病变双侧对称,CT呈低密度,无占位效应.增强无强化。主要病理改变为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海洛因不纯合有杂质等有关;对有海洛因烫吸史者,一旦出现脑部症状.要及早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对预防和治疗戒毒所引起的并发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白质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该院脑白质病变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P30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调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搏动指数(P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0%(5/61)与对照组的4.92%(3/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不良预后发生率为4.92%(3/61)低于对照组的16.95%(10/59)(P<0.05)。结论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白质病变可改善脑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效果显...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