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常见的骨折,尤其是老年人,腕关节作为全身重要的关节之一,日常生活使用非常高,骨折后其对功能恢复要求较高,如治疗不当将会产生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畸形疼痛等并发症,影响腕关节功能及人们日常生活,现探讨其分型及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8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TLIF组[n=58,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治疗]和PTED组(n=64,PTED治疗),比较两组IL-6、HMGB-1、IL-17水平、分析PTED组不同临床特征与病理特征的IL-6、HMGB-1、IL-17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TED组IL-6、HMGB-1、IL-17水平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PTED组总有效率(98.44%)高于TLIF组(8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IL-6、IL-17、HMGB-1水平均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不同年龄、有无糖尿病、手术时间长短、是否吸烟、是否营养不良和是否免疫功能低下之间IL-6、IL-17、HMGB-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小切口微创结合撬拨复位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30例,分型为Sanders Ⅱ型12例、Ⅲ型18例,所有患者采用跟骨外侧小切口微创结合撬拨复位治疗。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为(36±1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其中左侧12例,右侧1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0 d,平均(5.0±1.2)d。术后随访观察患足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 结果所以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随访(10.0±2.9)个月。Maryland足功能评分显示该方法治疗跟骨骨折优良率为90.0%。Bohler角术前为(10±4)°、术后(30±5)°,Gissane角术前(91±5)°、术后(121±10)°,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59,t=-17.62,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明显的骨折再移位、腓骨肌腱炎等并发症。 结论小切口微创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可早期手术治疗,无需等待肿胀完全消退后在手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位旋转点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8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跟骨骨折术后出现钢板及跟骨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均行腓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旋转点选择外踝上7~9 cm处的腓动脉外踝上第2穿支,术后观察皮瓣成活率及皮瓣感觉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皮瓣均成活。全组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1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耐磨,伤口一期愈合,无骨感染发生。其中12例皮瓣经过二期修整后外形美观,满足穿鞋等要求,感觉恢复达S2级;3例行腓肠外侧皮神经移位的患者,皮瓣感觉恢复达S3级,但无明确的两点分辨觉。结论 高位旋转点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可用于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创面,其手术方式安全、可靠,皮瓣修薄后外形美观,适合穿鞋袜等日常要求,可一定程度恢复浅感觉。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