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难治性青光眼行巩膜改良的巩膜隧道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22例(23只眼)。所有患者行改良巩膜隧道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 分析术前术后眼压、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术后视盘参数变化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和6个月, 眼压分别为(10.53±4.41)mmHg、(14.69±5.64)mmHg, 与术前(45.52±7.39)mmHg(1 mmHg=0.133 kPa)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21.27, P<0.001)。术前23只眼需用降眼压药物3.0(3.00, 4.00)种, 术后6个月6只眼需用降眼压药物1.5(1.00, 2.25)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6, P<0.001)。术后1周及6个月的视盘盘沿面积分别为(0.51±0.11)mm2、(0.52±0.12)mm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 P=0.181)。术后1周及6个月的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78.87±12.30)μm及(80.48±10.60)μm, 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检测探讨糖尿病患者的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CDFI检测30例糖尿病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血流峰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血管阻力指数(R I)和搏动指数(P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OA和CRA的的Vs、Vd降低、R I增加。结论糖尿病患者的OA和CRA血流速度降低,视网膜循环阻力升高,视网膜血液供应不良。  相似文献   
3.
4.
高压电击致眼损伤(附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压电击可以引起眼部损伤,电击性白内障是电击伤后最常见的一种眼部并发症,常发生在伤后2~8月。本文报告2例高压电击引起的眼部损伤,一例为高压电引起双眼电击性白内障,另一例为高压电击伤后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联合地塞米松离子导入治疗眼外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36眼)眼外肌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例(18眼)。对照组全身应用活血化淤治疗,静滴丹红注射液20 ml qd,10 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连续治疗2-4个疗程,治疗组加用复方樟柳碱2 ml行颞浅动脉旁注射联合地塞米松离子导入,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两组病例复视好转情况、眼位及眼球运动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18例中治愈16例(88.9%),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18例中治愈11例(60%),好转3例,4例无效,总有效率77%。两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樟柳碱联合地塞米松离子导入治疗眼外肌麻痹能明显提高疗效,无副作用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的技术效果。方法运用前房角分离技术或联合白内障摘出治疗28例(28眼)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测量术后1周、10月的眼压。结果术后1周眼压均低于21mm-Hg;10月复查,患病1年之内的21例中眼压控制18例(85.71%),患病1年之上的7例中眼压控制5例(71.43%)。结论前房角分离术是将前粘连的周边虹膜从前房角上分离开,恢复小梁的功能,充分运用其生理性的房水循环通道,该术式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再发生粘连可以重复手术,小梁功能丧失后可以重新做眼外引流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细胞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接触眼压计、角膜内皮计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观察14例(16只眼)非穿透小梁切除术与24例(25只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穿透性小梁切除组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5),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小细胞面积(MIN)、最大细胞面积(MAX)、平均细胞面积(AVE)、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和细胞密度(CD)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梁切除组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5),中央角膜厚度(CCT)较术前增加(P<0.05),平均细胞面积(AVE)较术前增加(P<0.05),细胞密度(CD)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数(H%)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均可有效控制眼压,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较小,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0引言翼状胬肉是一种眼科常见的疾病,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将胬肉单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为25%~45%[1],为了减少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我们尝试将胬肉逆行切除之后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的临床疗效及眼压日曲线变化。方法26例(2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眼压控制情况、眼压日曲线变化、峰谷眼压差值,视力、滤过泡、视野等情况。结果术前平均眼压(25.2±3.4)mmHg(1mmHg=0.133kPa),峰值眼压(34.7±4.3)mm—Hg,谷值眼压(15.5±3.1)mmHg,眼压波动值(19.2±3.3)mmHg;术后平均眼压(15.1±2.5)mmHg,峰值眼压(19.7±3.6mmHg),谷值眼压(10.4±2.8)mmHg,眼压波动值(9.3±2.2)mmHg,手术前后的平均眼压、峰值眼压、谷值眼压、眼压波动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平均眼压降低,眼压曲线峰谷差值缩小,眼压曲线趋于平稳。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术后眼压控制较好,手术安全性较好,眼压日曲线峰谷差值缩小,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调整缝线复合小梁切除术对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28例(28眼)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行可调整缝线复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炎性反应、眼底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术后1周、1月、6月及1年的随访情况。结果28例中术后26例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2例无提高。随访1年成功控制眼压22眼。未发生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把握时机行可调整缝线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及术后注意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可获得较高手术成功率,挽救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