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肝脏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术前定量测定肝功能体积,评估肝细胞癌患者肝功能储备的可行性。方法本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了23位肝细胞癌病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Gd-EOB-DTPA增强磁共振及吲哚靛青绿检查(ICG)。肝实质T_1值(T_(1pre)、T_(1pos))及体积(LV)分别在增强前T_1map、肝胆期增强后的T_1map及肝胆特异期图像上测定。根据术前多学科会诊讨论的切除方案,分别运用这三个序列在工作站进行模拟手术切除,计算模拟切除后剩余肝实质的T_1值(rT_(1pre)、rT_(1pos))及肝体积(rLV)。用于评估肝功能储备的功能性参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T_1减低率(△T_1=(T_(1pre)-T_(1pos))/T_(1pre))、功能性肝体积(FV=LV×△T_1)、功能性肝体积/体重(FV/W)、增强后T_1值/体积(T_(1pos)/LV)等。运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来检测MRI功能性参数与ICG-R15的相关性,同时计算剩余肝实质的功能参数来预测术后的肝功能情况。结果术前Gd-EOBDTPA增强MRI测定的功能性参数FV、FV/W、T_(1pos)/LV均值分别为879.93、14.24、0.18和ICG-R15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ho=-0.552、-0.486、-0.579;P=0.006、0.019、0.004),其中T_(1pos)/LV相关性最高。剩余肝实质的功能性参数均值分别为rLV=805.89 ml,r FV=546.24,rFV/W=9.13,T_(1pos)/LV=0.29。术后1周患者的Child-Pugh评分为5~8分(A级18例,B级4例),其中1例术后出现感染及肝功能衰竭。结论肝脏Gd-EOB-DTPA增强磁共振的功能性肝体积测定是术前肝功能储备的定量评估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CT征象对GIST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的38例原发GIST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不同cT征象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3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2.6个月,3年生存率为86.8%。生存分析显示,GIST生长方式、最大径、形态、边界、坏死形式、溃疡形成、周围侵犯及肝转移等CT征象可明显影响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均P〈0.05)。但GIST钙化与否与强化程度则与预后无关(均P〉0.05)。结论cT检查能充分显示GIST肿瘤内部情况和相邻组织关系,能判断肿瘤坏死、出血、肿瘤内细小钙化、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对GIsT患者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分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进行对比分析,评价CT表现对GIST病理分级的作用。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的原发性GIST共58例,其中恶性41例,良性和交界性者17例,对照病理组织学与病理分级,分析其CT征象对GIST分级的作用。结果发生于小肠、直肠的GIST比来源于胃和食道的恶性可能性更大。50例GIST表现为向腔外及壁间生长,其中38例为恶性;肿瘤平均最大径为7.5 cm,最大径≥7.5 cm者共26例,其中恶性23例;呈分叶状生长的GIST 35例,其中恶性30例。所有良性或交界性的GIST边界清晰,19例恶性GIST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所有的恶性GIST均呈不均匀强化,均见坏死,10例良性或交界性者不均匀强化,亦可见坏死。15例恶性GIST出现周围侵犯。5例肝转移,1例腹膜种植转移。肿瘤明显强化、肿瘤表面血管、瘤内粗大血管、肿瘤腔侧面黏膜强化环及肿瘤腔侧面出现溃疡这几个因素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检查对GIST的术前诊断和病理分级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颅内真菌感染是指各种致病真菌通过血行或邻近器官直接侵入颅内而引起的特异性感染。其发病率在颅内感染中占的比例较低,约占10%。但随着近年来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颅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对于大部分患者,及时、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和存活率。但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难以早期、及时地做出准确的诊断,从而延误治疗,导致较高的病死率。本文对颅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摘要目的研究血流控制(如球囊阻断)和不同比例N-羟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NBCA)与碘油的混合物(加或不加乙醇)对体外动静脉畸形模型的栓塞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模拟循环系统装置构建出人工血管动静脉畸形病灶,利用经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批准的采血方案获得肝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先天性肝内门-体静脉分流(CIPSV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筛查后确诊的29例CIPSVS患者,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对其MSCT常规成像(平扫及增强)和MSCTA重组(MPR、MIP、VR)的图像共同阅片,分析CIPSVS的MSCTA特征,分别统计和比较两种技术对CIPSVS的发现率、漏诊率、诊断正确率,并采用配对资料x2检验.结果 29例患者中,病灶分流局部情况:2例通过侧侧相贴吻合,6例通过短或长管状血管吻合,21例通过大小不一结节状或不规则形静脉瘤吻合分流,其中14个交通静脉瘤瘤体直径<2 cm,7个瘤体直径≥2 cm.对CIPSVS的发现率、漏诊率、诊断正确率在常规的平扫及增强成像为93.1%(27/29)、6.9% (2/29)、75.9%(22/29);在MSCTA重组为100%(29/29)、0%(0/29)、100%(29/29),两者间的发现率和漏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18、0.518,P=0.472、0.472);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9,P=0.016).结论 MSCTA能清晰、直观地显示CIPSVS的分流病灶及供血引流静脉,对诊断CIPSVS、判断其分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鼻窦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ow grade myofibroblastic sarcoma,LGMS)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LGMS的影像学表现。5例LGMS均行CT平扫,其中1例行CT增强扫描,其余4例行MR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5例LGMS,2例累及右侧上颌窦及筛窦,2例累及双侧筛窦及蝶窦,1例累及左侧各鼻窦。5例均表现为窦腔内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均呈等或稍低密度;MRI检查,T1WI为中等及稍低信号,T2WI为中等及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5例均可见中度-明显强化。5例肿瘤周围均出现虫蚀样溶骨性骨质破坏。结论鼻窦LGMS的影像学表现为鼻窦内软组织肿块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扫描中度-明显强化,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肿瘤的的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3T腹部模块(P3TTM Abdomen MEDRAD)个性化优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肝脏CT成像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接受上腹部CT增强检查的9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49)采用P3T腹部模块个性化设计对比剂注射方案;对照组(n=42)对比剂用量为1.5 ml/kg体质量;测量并比较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实质和门静脉期门静脉的CT值,分析试验组体质量、对比剂用量与肝实质、门静脉CT值间的相关性,比较两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肝动脉期肝实质、门静脉期肝实质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剂剂量和门静脉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试验组双期肝实质CT值均与体质量、对比剂使用剂量间均呈负相关(P均<0.01);两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3T腹部模块可根据患者体质量自动计算对比剂剂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VHL 综合征)累及肾脏、胰腺及肾上腺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临床符合VHL 综合征诊断标准且有腹部受累的病例9 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多层螺旋CT(MSCT)表现.9 例全部行MSCT 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9 例均有双肾多发病变,分为3 种类型:单纯性囊肿、囊实性肿块和实性肿块,其中6例3 种类型病灶混合存在,3 例仅有双肾多发单纯性囊肿.3 例行肾肿块切除,术后病理为透明细胞癌.7 例胰腺可见多发囊肿,其中4 例囊壁见钙化,1 例合并胰岛细胞瘤.3 例肾上腺可见嗜铬细胞瘤,2 例为双侧.5 例具有家族遗传史.结论 VHL 综合征可累及腹部多个器官,表现复杂多样,熟悉掌握其MSCT 表现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全面诊断.  相似文献   
10.
徐海  董帜 《新医学》2022,53(10):723-726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MAFLD)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肝病,MAFLD不仅能够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而且还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尚无已批准用于临床治疗MAFLD的高效药物。近年来,棕色脂肪(BAT)在MAFLD中的潜在作用逐渐受到关注,但两者间的关联及BAT在MAFLD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该文分析了近年来BAT在MAFLD的疾病发展及治疗研究中的概况,并讨论相关影像学检查的新进展,以利于进一步深入探索BAT与MAFLD的关联,探讨BAT作为治疗MAFLD新靶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