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998年 1月— 1999年 2月对慢性肺心病顽固性心衰患者采用黄芪与丹参联合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 1980年全国第 3次肺心病专题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心功能分级 (NYHA)均在Ⅲ~Ⅳ级。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 ,治疗组 37例 ,其中原发于肺结核 2 1例 ,矽肺结核 3例 ,慢性支气管炎 7例 ,支气管哮喘 6例 ,对照组37例 ,原发于肺结核 19例 ,矽肺结核 5例 ,慢性支气管炎 9例 ,支气管哮喘 4例。治疗组在抗感染及利尿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 16ml,黄芪 2 0ml与 5 %葡萄糖IYWY静滴 ,1/d ,15d为 1疗程 ,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髓系DC(MDC)和浆细胞DC(PDC)]的变化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 采集健康人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静脉抗凝全血,利用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MDC的特异性标记为Lineage-HLA-DR+CD11c+,PDC的特异性标记为Lineage-HLA-DR+CD123+);固相放免法定量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结果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PDC相对平均百分率低于健康对照者,但缺少统计学意义,MDC相对数量在两者间没有差别;血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DC相对数量显著高(P<0.01)于HBeAg阴性患者和健康人(P<0.05),而在上述3组中MDC相对数量无差异(P=0.194).结论 HBV感染可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变,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或DC的凋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DC增加与HBeAg血清转换有关,提示PDC可能有抑制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评价强的松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43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强的松组22例给予60mg/a口服。腺苷蛋氨酸组21例,1000mg加入液体中每天一次静滴。常规给予输液及营养药物治疗。比较两种治疗对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和总胆汁酸水平的影响以及预后。结果强的松组与腺苷蛋氨酸组在用药前后均有明显效果。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中没有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强的松对于无激素禁忌证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前体细胞(pDC)亚群的变化,探讨pDC亚群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中的意义。方法采集健康对照组15例,免疫耐受组19例,慢性乙型肝炎组26例,非活动性组33例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髓样树突状前体细胞(pDC1)和浆细胞样树突状前体细胞(pDC2)。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pDC2显著下降(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pDC1显著高于免疫耐受组(P〈0.05),非活动性组pDC2显著高于免疫耐受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HBVDNA水平与pDC2之间存在正相关(r=0.303,P=0.043)。结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外周血树突状前体细胞(pDC)亚群的频率和数量的变化,可能与HBV持续感染的机制和肝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尽管乙肝疫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乙肝的发病率,但全世界仍有20亿人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羚羊角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手足口病患儿23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14例,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热毒宁或痰热清、维生素C液体输入:治疗组除应用上述药物外加用羚羊角口服液治疗.结果: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开始热退时间及完全热退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结论:羚羊角口服液对手足口病性发热有确实疗效.特别是合并肢体不自主抖动患儿,与西药合用可缩短病程,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产妇甲流感患者血清中DD、PCT、LTB4和TNF-α各细胞因子在甲流感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4例甲流感孕产妇患者血清二聚体(DD)、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三烯B4(LTB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TNF-α在重症组于入院第1天时达峰值,随着抗病毒的有效治疗,其值逐渐下降;危重组第1天明显升高,未见其出现峰值,而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重症组、危重症组比较,在同一时间点TNF-α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并非一定成正比。重症组、危重症组PCT于入院第1天时达峰值,以后迅速下降,逐渐恢复趋于正常水平,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D于入院第1天达峰值,第3天和第5天有所下降,但一直处于较高水平(P〈0.05);LTIM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第3天、第5天明显升高,第5天最高。血清TNF-α与PCT、LTB4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但与DD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产妇甲流感患者血清中DD、PCT及LTIM与TNF-α的指标的动态检测,我们发现这些指标与甲流感重症、危重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故可将它们联合起来诊断和干预孕产妇甲流感重症、危重,从而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 ,在4个中心纳入800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按照随机分类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00例采用口服小儿牛黄清心散联合西医抗病毒治疗;对照组400例采用西医抗病毒治疗。以临床疗效、咳嗽消失时间、憋喘消失时间、热退时间、住院时间为主要指标,动态评估病情变化,评价不同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5%(P〈0.05);治疗组的咳嗽、憋喘、肺部啰音等体征消失时间及其退热、住院时间分别为(5.1±2.4)d、(4.2±0.8)d、(4.1±1.1)d、(1.5±0.4)d、(5.1±1.4)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2.8)d、(4.4±1.2)d、(5.5±1.6)d、(2.8±0.5)d、(6.4±1.8)d(P〈0.05)。结论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并不增加临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卫生部颁布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制定处置流程。结果检测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77例,进展至3期患儿39例,进展至4期18例,死亡3例。抽查咽拭子、大便标本56人份,病原学结果柯萨奇A组16型(CoxA16)5例(8.9%)、肠道病毒71型35例(62.5%),肠道病毒未分型16例(28.6%)。结论本院制定的处置流程,能够使手足口病重症得到早期识别,早期治疗,在基层医院是有效可行的。为未来本地区的类似传染病防治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后血清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EV71感染患儿176例,依据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标准,结合病情轻重将患儿分为3组:普通组62例、重型组65例、危重组49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普通组、重型组、危重组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患儿于入院后治疗前第1天,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分别采空腹静脉血4 mL;健康对照组留取就诊当天空腹静脉血4 mL.分离血浆,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血浆中NSE、S100蛋白水平.同时收集入院后24h内的血常规、生化、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等临床资料.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与普通组和对照组比较:重型组及危重组的NSE、S100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②普通组中进展至重型肠道病毒感染者血液中NSE、S100蛋白的水平显著高于病情好转的患儿(P<0.05).结论 血清NSE、S100蛋白均可以作为判断EV71感染重症的生化标记物,两者的联合检测对于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