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2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ET-CT一体机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已经明确诊断的全身不同部位的恶性肿瘤病例62例,经PET-CT检查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目测和半定量分析方法.结果62例肿瘤病人共检出142个病灶,PET图像阳性率93.55%(58/62);PET图像阴性率6.45%(4/62);PET发现病灶而CT未完全发现病灶率19.4%(12/62);CT发现而PET未见浓聚率6.45%(4/62);原发灶未能找到率1.61%(1/62).标准化摄取值(SUV)大于2.5占78.2%(111/142);SUV2.5~2.0占14.8%(21/142);SUV小于2.0占7%(10/142).结论PET-CT与单纯PET,CT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精确定位、定性,但PET-CT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PET/CT在肿瘤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探讨PET/CT对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肿瘤病人200例,其中未治疗病人71例,已治疗病人129例。经静脉注射^18F-FDG 45min后,进行PET/CT扫描。结果未治疗病人71例中,PET/CT准确诊断有68例(95.7%),阴性3例,发现肿瘤转移54例,其中广泛转移30例。已治疗组129例中,提示肿瘤复发或/伴转移96例,其余33例在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未见肿瘤复发。结论PET/CT具有对病变部位进行精确定位和定性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分期、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判断肿瘤有无复发与坏死及预后的估计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结节性硬化临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节性硬化是种少见的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CT诊断水平 ,笔者将 1989年 3月~ 2 0 0 0年 6月临床遇到的 9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9例均为男性。年龄 14~ 32岁 ,平均 2 2岁。临床上患者从小均有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史 ,7例因发作频繁、症状加重来院检查 ,2例因头部外伤就诊 ,9例均做了头颅CT扫描 ,其中 7例采用So matomCR型CT装置扫描。扫描方法用 8mm层厚 ,间隔 2mm从听眦线开始向头颅顶部连续扫描 ,2例采用PQ50 0 0V型螺旋CT装置以螺距 1.0 ,进床速度 10mm/s…  相似文献   
4.
肾脏及输尿管先天性畸形的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肾、输尿管先天畸形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对32例肾、输尿管先天畸形的X线平片、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造影及CT扫描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2例中22例为单侧畸形,9例为两个部位的畸形,1例为独肾。结论静脉肾盂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诸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MSCT图像的质量。方法固定扫描条件,分别对两种不同密度材料的质量控制体模进行扫描。在质量控制体模的左、中、右各选取1个431.43mm2的感兴趣区(ROI),改变其中某个扫描条件(如层厚、电压、曝光量、螺距),对质量控制模各扫描10次,计算CT值(X±SD),并比较各条件下两种质量控制体模的CT值。结果在固定扫描条件下,随曝光量、层厚的增加,CT图像对应各材料的平均CT值变化不明显,而SD明显减小;随着管电压的升高,CT图像对应各材料的平均CT值和SD明显减小;随着螺距的增大,CT图像对应各材料的平均CT值无明显变化,而SD增加较为明显。结论CT图像质量与扫描参数密切相关,并且各扫捕参数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优化管电流在256层螺旋极速CT冠状动脉检查降低辐射剂量中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即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与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术的对比研究.方法 按拟定的标准将120例病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对照组);B组: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实验组).记录每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平均心率及扫描长度,测量并计算出原始轴位冠状动脉增强图像的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并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然后对客观与主观图像质量评估指标及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A、B两组患者的图像噪声分别为:30.48±5.60、32.08±3.56,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患者的图像信噪比分别为:15.42±3.73、14.47±2.7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患者的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3.29±3.52、12.40±2.6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患者的图像总评分分别为:(3.63±0.41)分、(3.58±0.44)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A、两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4.34±0.92)mSv、(7.16±1.40)mSv,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与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者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多层CT门静脉造影在肝脏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门静脉多层CT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病例57例,其中肝硬化患者12例,原发肝脏肿瘤18例,转移性肝脏肿瘤21例,肝外肿瘤累及门静脉6例.术前行多层CT(MSCT)门静脉造影,行多种方法重建.同时将影像检查与术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MSCTP的诊断价值.结果MSCTP可显示门静脉5~6级分支,门静脉的解剖分型显示清晰.肝硬化门静脉增粗,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显示清晰.肝内肿瘤对门静脉分支浸润表现为包绕、穿行、推移.肝外肿瘤对门静脉属支包裹或浸润6例.所得影像结果与外科术中所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多层CT门静脉造影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外科进行术前判断,术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受损的关系.方法:采用GE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9例脑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和9例志愿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采用dTV.Ⅱ软件进行处理,显示FA图及彩色FA方向图,并重建患者的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图.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卒中患者梗死白质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70,P<0.001),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断裂,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与肌力有相关性(rs=0.888,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患手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肌力相关,提示可用于判断康复治疗的预后.3D纤维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锥体束状况.  相似文献   
9.
BOLD-fMRI研究过程若干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院简单运动功能试验BOLD-fMRI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几种质量控制因素对BOLD-fMRI结果的影响。将我院开展的77例运动功能Bold-fMRI,根据开展质量控制与否分为前期和后期,试验结果出现合理的激活图的认为是成功的,对两组试验的成功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于不成功的试验分为受试者因素、设备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对前期和后期各项量表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统计参效图在脑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被试者共87例。其中中枢性运动功能异常组被试57例,正常对照组被试30例。本研究的运动功能刺激实验设计为组块设计(Block—Desk)。激活效据采集在双梯度1.5TMR扫描仪上完成,包括定位像、解剖像、功能像、全脑3D像。所有数据用统计参数图软件包离线后处理,经过一系列的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到脑运动区激活统计参数图,研究脑激活区与脑解剖功能区的对应关系。并生成各种量化分析数据以进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异常组被试57例脑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原始资料,经统计参数图后处理,结果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46例(80.70%),正常对照组被试30例。经统计参数图后处理,结果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29例(96.60%),两组结果比较相差显著(X^2=4.21,P〈0.01),提示正常对照组被试数据经统计参数图后处理结果符合诊断要求的百分率大于异常被试组。结论:统计参数图内置多项顶处理步骤,可较有效地排除或减弱被试者的头动、心跳、呼吸及MRI设备系统噪声等干扰因素造成的伪影/影响。有效的预处理在肢体运动功能异常者的脑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确保脑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激活结果的灵敏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