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通过记录和对比分析经挠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或)支架置入术手术的成功率、手术X线照射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以期向心内科介入医生推广经挠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进一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增加患者术后的满意度。方法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拟行经挠动脉途径组和拟行经股动脉途径组行冠脉造影和(或)支架置入术各100例。结果拟行经挠动脉途径组手术的成功率高、手术x线照射时间少、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较经股动脉途径组显著降低。结论经挠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少,医生和患者乐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详细采集临床病史及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患者左上腹部疼痛,腹部稍膨隆,左肋缘下可触及脾脏,中度肿大,压痛阳性。B超示:脾增大,于脾下方左肾上方可及11.7cm×7.4cm不均匀包块,其内可及液性暗区,内有分隔。腹腔淋巴结未见肿大。核磁检查:脾脏内可见-T1等T2异常信号,内部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大小为11.2cm×9.7cm,边界不清。腹腔及腹膜后腔未见肿大淋巴结影。脾脏病理标本检查切面为灰白色小结节呈弥漫性分布。瘤细胞小及中等大小,弥漫性分布,细胞圆形,少量胞浆,胞核圆形及卵圆形,染色质粗,核仁不明显,可见瘤细胞大片坏死。免疫组化检查:CD20(+),CD79a(+),CD3(+),CD5(-),CD10(+),CD23(-),CD30(-),CD45Ro(-),CK(-),CyclinD1(-),Bcl-2(-)。病理诊断:脾脏B细胞淋巴瘤。结论脾脏原发恶性淋巴瘤,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和免疫学表型均具有特点,B超、CT、MR和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在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或区域性放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42例具有安置起搏器适应证患者,21例(A组)安置国产心脏起搏器Qin Ming2312S/M,匹配进口主动心室电极(百多力setrox S60);21例安置进口起搏器,匹配相同的电极。术中、术后2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P/R波振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起搏器能较好匹配进口主动电极,起搏参数良好。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放疗中并发急性大隐静脉炎,临床少见,报告如下: 患者66岁,农民。阴道不规则出血年余,下腹部疼痛20余天,于1987年6月来院就诊。妇检:外阴正常。阴道上1/3受侵,呈糜烂状。宫颈有5×3 cm的空洞性溃疡,腐烂状伴恶臭,质脆,触血( )。宫体平位,大小约5×6×4 cm,固定。双侧附件增厚。宫旁两侧间隙消失。肛指阴性。取宫颈溃疡边缘的活组织送检,病理报告鳞癌Ⅲ级,临床诊断宫颈鳞癌Ⅲ_b溃疡型。于1987年6月住院。入院后检查:体质差,贫血颜貌,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妇检同前。于6月15日在下腹部设18×15 cm的矩形野(腰骶部设对称同样大小的照射野),用~(60)Co行姑息性外照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在直肠癌术后应用中对局部控制率与生存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接收诊治的46例局部晚期直肠癌临床放化疗的治疗情况,根据放化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进行同步放化疗,对照组进行序贯放化疗,对比两组患者放化疗后局部控制率与生存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3年内局部控制率与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程度显著重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后局部控制率与3年内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同步放化疗加重患者不良反应,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给予单剂量替格瑞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03~2016-03该院收治的80例发病12 h以内、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量表分为替格瑞洛组40例和氯吡格雷组40例。术后12 h替格瑞洛组更换为氯吡格雷,氯吡格雷组继续维持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PCI术后2 h、6 h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水平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2 h、6 h 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3级者4例,氯吡格雷组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为10.0%(4/40),氯吡格雷组为12.5%(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0%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剂量替格瑞洛对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入路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AMI患者,经桡动脉入路行急诊PCI术临床资料,及术后6~12个月随访资料.结果 经桡动脉入路46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率100%,46例患者47支梗死相关动脉置入了49枚支架,其中左主干1例,前降支20例,回旋支13例,右冠15例,无一例死亡.随访期间,4例(8.7%)再发心绞痛,无一例再发AMI.结论 AMI经桡动脉PCI成功率高,并发率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详细采集临床病史及常规病理活体组织检查。结果两例患者肿瘤生长迅速呈典型的中央火山口外观;病变中央为大角栓,两侧上皮向上呈唇样隆起,底部鳞状上皮细胞圆形及多边形,胞浆丰富,嗜酸性,呈毛玻璃样,部分鳞状上皮细胞呈条索状、巢团状不规则伸向真皮,于肿瘤小叶边缘区,鳞状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有异型性;间质多量浆细胞、嗜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角化棘皮瘤的正确诊断取决于详细充分的临床病史和对典型火山口样大体结构的确认;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易误诊为鳞癌。有些证据表明,bcl-2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和细胞间粘附分子也许在区别角化棘皮瘤和典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中有些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