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肿瘤生长、侵袭及转移都依赖血管生成,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实体瘤生长不会超过1mm。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已有较多研究,但其确切治疗机制尚不十分明了。本通过分析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预防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选择行宫腔镜电切术后,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68例,分为两组,治疗组87例予米非司酮10mg/d,连服3个月;对照组81例未服米非司酮。术后每个月记录月经量、血红蛋白浓度、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息肉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和治疗后比较,月经量明显减少,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加。组间比较,两组月经量、血红蛋白浓度、子宫内膜厚度、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后6、12、24个月比较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服用米非司酮,能够抑制子宫内膜增生,降低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预防免疫阻断乙肝病毒父婴传播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预防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传播(P-FT)的价值。方法筛选孕妇丈夫血清HBV DNA(+)、孕妇无HBV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61例,孕前以乙肝疫苗(HBVac)免疫至抗-HBs(+)后再妊娠。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B组60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新生儿分为A1、B1、B2组,A1、B1组新生儿注射HBVac 10μg和HBIG 100U,B2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 10μg。结果A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9.84%(6/61),而B组感染率为26.67%(16/60);A1、B2组婴儿6个月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8.52%(54/61)和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孕前注射乙肝HBVac,获得免疫后,可显著降低新生儿HBV阳性率;孕期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显著提高婴儿6个月龄抗-HBs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葛晓英 《中国药房》2012,(40):3786-3787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与生化汤对中期妊娠引产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300例中期妊娠引产的妊娠者,随机均分为米非司酮组和生化汤组,2组均应用利凡诺中期引产,米非司酮组于注射利凡诺后口服米非司酮75mg,qd,共服2d;生化汤组从手术当天起口服生化汤,每日1剂,共服5d。比较2组患者引产成功率、引产时间、阴道流血量、胎盘胎膜残留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引产成功率及胎盘胎膜残留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胎儿引出时间及总产程显著短于生化汤组,阴道流血量也少于生化汤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米非司酮组(P<0.05)。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期妊娠引产中应用米非司酮与生化汤引产成功率及胎盘胎膜残留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米非司酮相比生化汤可明显缩短引产时间,减少术中阴道流血量,但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李斐铭  葛晓英  王超群  黄必飞 《浙江医学》2013,35(11):1049-1051
目的探讨microRNA-143(miR-143)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将miR-143抑制剂(miR-143 inhibitors)转染入MCF-7细胞,以inhibitor negative control(inhibitor NC)作为阴性对照。通过MTS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Transwel 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分别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结果(1)miR-143 inhibitors组与inhibitor NC组间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2)Transwel 侵袭及迁移实验显示转染miR-143 inhibitors后,MCF-7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均明显增强(P<0.05)。结论 miR-143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存在负性调控作用,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子宫颈癌单疗程新辅助化疗后的近期疗效及病理学改变。[方法]40例ⅠIb2~Ⅱb期宫颈癌病例,给予单疗程新辅助化疗(NACT),化疗前后作B超、病理学检查及c-erbB-2、p53、nm23、VE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有效率(RR)52.5%(21/40),其中完全缓解(CR)3例(7.5%),部分缓解(PR)18例(45.0%),无变化(NC)19例,无进展(PD)病例。化疗后手术切除率92.5%(37/40)。化疗后瘤体缩小或消失,瘤细胞变性、坏死、出血。淋巴结内转移肿瘤亦呈上述改变。化疗后VEGF表达降低,c-erbB-2、p53、nm23表达无变化。[结论]宫颈癌单疗程NACT近期临床疗效明显,能引起原发灶及转移灶肿瘤细胞坏死,肿瘤生长受抑制。  相似文献   
7.
由于卵巢畸胎瘤没有明确的肿瘤标记物,目前临床对于卵巢成熟畸胎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与体征、超声及X线检查。近年来,有研究提出, CA199可作为畸胎瘤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1]。作者对2007年7月至2012年1月本院经腹手术139例卵巢成熟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卵巢成熟畸胎瘤与血清肿瘤标记物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9年12月行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的患者15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分析其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57例患者术后随访发现复发50例,复发率为31.8%,主要见于术后2~3年。分析发现,多发肌瘤、初潮年龄≤13岁、患者手术时年龄与子宫肌瘤术后复发密切相关(P<0.05);而术后妊娠、手术方式、术前是否有过妊娠史、术后平滑肌病理类型则与术后复发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多发肌瘤、初潮年龄≤13岁以及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是子宫肌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前评价这些危险因素,采取药物干预能显著减少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