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院自1985年8月至1986年2月对17例21个肾作了经皮肾穿刺,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8例,女9例,年龄19~59岁。17例中4例作了双侧肾穿刺,共穿刺21个肾,15例19个肾穿刺成功;其中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1例1个肾,用自行设计的定点穿刺方法穿15例18个肾成功13例16个肾,在病床旁作穿刺造瘘成功1例2个肾,总成功率为9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壳质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泌尿外科门诊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并检测前列腺液细菌培养、支原体、衣原体及前列腺液常规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壳质胶囊治疗组和抗生素治疗组,分别用甲壳质胶囊和单纯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治疗结束2周后复查,根据培养及常规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判断疗效,随访半年以上。结果:甲壳质胶囊治疗组和抗生素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85%和4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54%(45/52)和62.74%(3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壳质胶囊可明显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前列腺电切术(PKRP)治疗BPH38例。结果切除前列腺组织重量(51.0±28.4)g;手术时间(64.0±42.5)min;出血量(78.0±66.0)mL;无电切综合征(TURS)和闭孔神经反射发生。最大尿流率(Qmax)由术前的(5.8±3.2)mL/s上升至术后的(20.4±5.6)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术前的(27.2±4.3)分下降至术后的(7.3±2.8)分;生活质量评分(QOL)由术前的(5.7±0.7)分下降至术后的(1.9±0.6)分。结论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出血少,并发症少,无电切综合征和闭孔神经反射发生,是治疗BP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鼻炎清颗粒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AR)后鼻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血清特异性IgE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探讨该药治疗AR的部分免疫学机制。方法: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百白破疫苗联合致敏大鼠制成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将鼻炎清颗粒灌胃给药2周后,观察鼻粘膜组织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E和ECP水平。结果:鼻炎清颗粒治疗组中大、中和小剂量组的血清IgE水平分别为(26.46±6.12)、(49.11±4.48)(、70.68±7.59)ng/ml,与阳性模型组(81.03±7.54)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炎清颗粒治疗组中大、中和小剂量组血清ECP水平分别为(1.48±0.25)(、2.30±0.56)、(3.05±1.27)ng/ml,与阳性模型组(4.23±1.20)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小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观察发现,模型组鼻粘膜上皮细胞脱落、水肿,血管扩张,腺体增生,固有层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用药组中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则无上述改变。结论:鼻炎清颗粒通过降低血清特异性IgE和ECP水平并抑制炎症细胞在鼻粘膜的汇集,防止其脱颗粒,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发挥着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1987~1988年连续对8例(9侧)不可触及睾丸的患者(年龄17~24岁)在睾丸固定术前进行腹腔镜检查,并经手术探查、病理切片,均与镜检相符,报告如下。1 方法 全组使用Olympus腹腔镜,取头低脚高位,于脐缘下2cm正中或左侧作小切口,穿刺腹腔,以CO_2 3500~4000ml充气,待腹部呈鼓响后,通过套针置入腹腔镜鞘以30°角的窥镜检查盆腔。2 结果 8例全部穿刺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鼻炎清颗粒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AR)后,细胞因子、血清特异性IgE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水平,了解该药治疗AR的部分免疫学机制.方法:用卵清蛋白(OVA)、氢氧化铝、百白破疫苗联合致敏大鼠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炎清颗粒灌胃给药2周后,观察鼻黏膜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4、 IFN-γ、 IgE 和ECP的水平.结果:光镜观察发现,模型组鼻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水肿、血管扩张、腺体增生,固有层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治疗组大剂量和中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则无上述改变.治疗组大、中剂量组血清IL-4水平分别为(10.30±4.41) ng/L 和(12.42±6.55) ng/L,明显低于模型组(17.62±6.10) ng/L,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而IFN-γ水平分别为(34.19±6.16) ng/L和(27.92±6.47) ng/L,明显高于模型组(19.33±5.63) ng/L(P<0.01);3种剂量组的血清IgE水平分别为(26.46±6.12) μg/L、 (49.11±4.48) μg/L和(70.68±7.59) μg/L,与阳性模型组(81.03±7.54) μg/L,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血清ECP水平分别为(1.48±0.25) μg/L,(2.30±0.56) μg/L和(3.05±1.27) μg/L,与阳性模型组(4.23±1.20) μg/L比较,大、中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小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炎清颗粒通过调节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纠正失衡的Th1/Th2的细胞因子网络,降低血清特异性IgE和ECP水平和抑制炎症细胞在鼻黏膜的聚集,防止其脱颗粒,对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念珠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近期念珠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17例住院患者采用显色培养法及ATBTM FUNGUS3真菌药敏试验板进行念珠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分离到1217株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598株(49.14%),非白色念珠菌619株(50.86%),非白色念珠菌中检出最多的是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分别为264株(21.69%)、239株(19.64%)和57株(4.68%);检出念珠菌最多的部位是呼吸道,占全部标本的77.98%(949例);其次为泌尿道占10.44%(127例),粪便占9.61%(117例)。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中对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伏立康唑(VRC)的敏感性除克柔念珠菌对5-FC、AMB的敏感率为38.96%、89.70%外,其它念珠菌都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除克柔念珠菌对FCA天然耐药外,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或剂量依赖性敏感(SDD)。结论:目前医院真菌感染仍然以念珠菌感染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虽然占主要地位,但非白色念珠菌明显增加,主要为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同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并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几丁聚糖(学名)又叫甲壳质、几丁质、蟹壳素等,是自然界唯一存在的碱性多糖,化学名(1.4)-2-乙酰胺基-2-脱氧-β-D葡聚糖,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聚合形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为自然界中第二大天然生物资源聚合有机物,为可食性动物纤维素,被誉为生命的第6要黎[1]. 广泛存在于甲壳纲节肢动物的外壳、昆虫表皮、软体动物的器官、菌类的细胞壁,资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是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2].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国内、外多项实验已经证明,几丁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作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9岁,1981年左腰痛,伴间隙性全程肉眼血尿,不伴尿频尿急,1984年加重,头昏、尿频、尿痛、BUN增高,以尿毒症住省级医院,尿路平片与造影示左肾结石积水,肾图示左肾严重受损,右肾排泄延缓。诊断左肾多发结石、肾盂肾炎,1986年病情再度加重住我院。1964年行剖腹产、1980年行子宫全切,1985年绝经。查体:血压18.6/12kPa,甲状腺不大、甲状旁腺未扪及,心、肺、肝脾无异常,双肾区叩击痛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