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法在猪冠状动脉内置入栓塞弹簧圈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可行性,建立一种新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方法 26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经股动脉穿刺,在前降支远段置入栓塞用弹簧圈(Cook公司产,型号:35-3-3),1周内观察心肌肌钙蛋白Ⅰ、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处死取出心脏,取目标冠状动脉和心肌,做病理学检查。结果术中2只死于造模过程中室颤,1只死于造模过程中出现麻醉意外,23头小型猪均发生了心肌梗死,且存活在1周以上,完成复查,总的成功率为88.5%。结论该模型制作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死亡率低、成功率高等诸多优点,可作为较好的实验研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柚皮苷调控心肌核因子NF-κB炎症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防治作用。方法:高糖高脂喂养和一次性腹腔注射低剂量STZ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柚皮苷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心肌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外周血TNF-α、IL-6、IL-1β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组织核因子NF-κB蛋白以及外周血TNF-α、IL-6、IL-1β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糖脂代谢紊乱,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而在高、中剂量柚皮苷治疗组则明显受到不同程度改善,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柚皮苷呈剂量依赖性对糖尿病心肌病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可能机制是有效地改善心肌糖脂代谢,下调了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继而抑制了NF-κB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与糖尿病心肌病(DCM)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7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36例,DCM患者48例,另选同期体检的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临床评价。检测并比较各组间外周血TLR4、TNF—α、N端B型脑钠肽(NT—BNP)表达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的差异,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外周血TLR4、TNF-α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DCM组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mRNA和TNF-α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T2DM组,且NT—BNP、左室舒张末径水平增加,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均P〈0.05)。(2)DCM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 mRNA在NYHA分级中呈梯次增高(Ⅰ-Ⅳ级分别为2.1±0.4、3.1±0.4、4.1±0.6、5.1±0.5,均P〈0.05);TNF-α表达水平在NYHA分级中呈梯次增高[Ⅰ-Ⅳ级分别为(302-4-92)、(414±102)、(658±116)、(1035±108)mmol/L];NT—BNP、左室舒张末径在Ⅳ级组均显著高于Ⅰ-Ⅲ级组(均P〈0.05),两者在Ⅰ-Ⅲ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呈梯次减少(P〈0.05),但两者在Ⅲ、Ⅳ级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LR4、TNF—α与NYHA心功能分级存在线性相关(r=0.61、0.26,均P〈0.05),其中以TLR4相关性最好,但与NT—BNP、左室舒张末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相关关系(均P〉0.05)。(4)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TLR4是DCM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的独立相关因素(回归系数=0.371,P=0.000)。结论TLR4/TNF—α信号通路与DCM心功能的严重程度正相关,可能促进DCM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前降支开口病变采用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患者87例,其中男66例,女21例,年龄41~75岁,平均(61.9±8)岁,随机分为A、B两组,A组(cross-over术)44例和B组(前降支支架精确定位术)43例;观察两组间即刻手术成功率、手术对比剂总量、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安全性,并且术后临床随访1、3、6、12、18个月,6~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终点事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A、B两组手术全部成功,但A组的对比剂总量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耗时明显比B组少。术后住院期间两组肌钙蛋白I指标相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在TIMI血流,A组的前降支有更好的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趋势。随访18个月结束时,A、B两组总的终点事件MACE的发生率分别为4.5%和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功能不全(NYHAⅢ~Ⅳ级)、心绞痛发生、PCI术后再发心肌梗死、再住院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降支开口病变行cross-over术较精确定位术相比更为简便、安全,远期临床疗效也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介入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76例成功介入治疗的PMVSD患者,进行心电图和cTnⅠ同步检测,术前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术后72 h心电监护,术后随访并进行临床和心电图检查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介入治疗72 h内,心律失常发生率32.89%(25/76),术后cTnⅠ升高的峰值在术后4 h,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峰值在术后12 h,术后4 h cTnⅠ的均值和术后12 h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r=0.90,P<0.05)。结论 1)PMVSD的介入治疗有效,且介入治疗的相关心律失常安全性较高,无严重不可逆并发症发生;2)PMVSD介入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与cTnⅠ的变化有关,cTnⅠ变化对心律失常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可能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改良的交替平行技术硬/软导丝组合与经典"升阶梯"导丝技术突破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硬/软导丝组合交替平行技术组(Improved组,61例)和经典"升阶梯"导丝技术组(Classic组,59例)。两组患者PCI均采用正向导丝技术,评估指标包括首次突破成功率、失败后再次突破成功率、导丝耗材数、X线暴露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并发症,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次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前、术后30 d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CTO受累血管部位等造影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mproved组患者首次导丝突破成功率(93.4%比77.9%,P=0.016)高于Classic组;经过交换导丝技术后,Improved组累次导丝突破成功率与Classic组比较(95.1%比96.6%,P=0.7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丝技术成功患者经球囊预扩张,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均成功。Improved组患者导丝耗材数[3.0(2.0,4.0)根比5.0(3.0,7.0)根,P=0.018]、X线暴露时间[(110±65)min比(175±73)min,P=0.024]、对比剂用量[(210±137)ml比(305±148)ml,P=0.017]均少于Class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夹层、感染、穿刺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mproved组患者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Classic组(16.4%比30.5%,P=0.045);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Ⅰ级(19.7%比11.9%,P=0.0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mproved组患者NYHA心功能Ⅱ级(45.9%比32.2%,P=0.038)高于Classic组,Ⅲ级(26.3%比37.3%,P=0.047)、Ⅳ级(8.2%比18.6%,P=0.026)低于Classic组;Improved组患者LVEF[(51.5±10.3)%比(47.3±11.4)%,P=0.029]、6 min步行距离[(437±43)m比(376±52)m,P=0.031]均高于Classic组。结论改良的交替平行技术硬/软导丝组合安全性好,突破困难和非常困难CTO的有效性、手术成功率优于经典"升阶梯"导丝技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AMI伴持续性室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胺碘酮组和利多卡因组,评估两种药物抗心律失常的效果。结果胺碘酮组总有效率为87.09%,利多卡因组为54.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短期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治疗AMI伴持续性室速的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猪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揭示其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的时效关系及机制。方法建造AMI模型猪,共23头,随机分为IABP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组12头,对照组11头,体重25.5~33.5kg,雌雄不限,两组之间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成功制作小型猪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后,第0、1、7、14天免疫荧光法(West-blot)、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BNP、cTnI、CK-MB、VEGF因子;第0、7、14天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第14天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阕子(VEGF)含量;病理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技术评估血管新生。结果①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泵功能及反映泵功能的血清学指标(BN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②两组心肌梗死模型不同时段VEGF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的血清VEGF表达从术后第1天起至第7天持续快速上升,至第7天到达峰值,第14天的VEGF表达仍高于第1天。治疗组各时间点的血清VEGF表达趋势与对照组一致,且第7天和第14天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VEG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第7天和第14天治疗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明显多于对照组(P〈O.05)。结论IABP能够促进血管新生,改善侧支循环形成及心功能。其作用可能与通过升高VEGF达到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9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常规西药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疏血通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输注,治疗15 d后进行疗效评估,观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显效57例,有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4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明显下降,而红细胞比容下降不明显.结论疏血通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降低血脂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