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总结预见性护理在院前急救有机磷农药中毒中应用的成效,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院前危重患者抢救中的作用及意义。本组通过对51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及并发症,缩短了抢救治疗时间,综合提高了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行动脉插管灌注化疗介入术后应用心电监护必要性和护理方式转变的意义。方法:对120例行介入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按既往单纯人工监测生命体征的方法监测数据,另一组为术后进行6h心电监护监测数据,均以每隔1h为一统计时段,分别观察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主要是S—T改变)、血压变化和临床症状情况。结果: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血压异常均有一定比例发生,其发生率均呈时间递减,第6h已基本正常稳定。人工监测平均每位病例要测血压、听心率、数呼吸各12次,如有心律失常则要多次描心电图,工作量很大且数据不准确,异常发现率明显偏低。结论:肿瘤患者介入术后护理上从单纯人工监测生命体征,转变为结合术后进行心电监护,明显减少护理工作量,能更及时准确发现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及血压异常等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具有一定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院前喉罩置入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收集院前急救中需行紧急人工气道建立的患者共80例,对照组39例,按常规方法进行人工气道建立并运用FMEA对院前急救喉罩插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插管失败原因进行潜在风险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将该措施运用于观察组41例患者,改进喉罩置入流程.比较两组首次喉罩置入成功率和平均操作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喉罩首次插入成功率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平均操作时间(28.1±4.2)秒,P〈0.05秒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3.8±3.9),P〈0.01.结论 FMEA应用于院前喉罩置入明显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并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4.
莫月娥 《河北医学》2009,15(10):1199-1201
目的:探讨运用应急预案、提高急诊护士应急能力在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救治中的可行性及护理要点。方法:运用应急预案中的分组法对本地区近年来的7宗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与传统的应对方式相比较分析,观察应对过程中的有序性、条理性、效率及质量。结果:与传统应对方式相比,其有序性、条理性好,工作效率及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说明提高急诊护士应急能力及建立应急预案,在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causeanalysis,RCA)在消毒隔离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成效。方法成立RCA小组,通过RCA找出医务人员手卫生、紫外线灯监测及消毒液使用存在问题,制订针对性对策。比较RCA实施前后紫外线灯应用、手卫生和消毒液使用不合格情况及空气、手卫生和消毒液生物学监测结果。结果实施RCA前后紫外线灯应用、手卫生不合格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RCA后明显优于实施前,但实施RCA前后消毒液使用不合格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RCA前后空气消毒、手卫生生物学监测不合格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RCA后明显优于实施前,但实施RCA前后消毒液生物学监测不合格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RCA在医院进行消毒隔离质量持续改进,能有效提高消毒隔离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急救路径在院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1年12月—2013年4月院前急救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中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运用临床急救路径护理。[结果]观察组平均出车反应速度、诊治等待时间、死亡率均比对照组低(P0.05),医患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临床急救路径提高院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抢救成功率及医患满意度,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内心电图特异性Q波引导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5月选取我院肿瘤科经上肢置入PICC的患者371例,按入组顺序进行抽签,A为观察组179例,B为对照组192例。观察组采用心内心电图定位法联合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并观察特异性Q波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比较2组患者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入PICC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心内心电图特异性Q波辅助三向瓣膜式PICC尖端定位能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提高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准确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诊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 分析急诊护理纠纷原因,找出有效的防范对策.结果 通过学习改进,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结论 增强护理服务意识,提高急救技能,强化核心制度落实,加强护患沟通和有关法律、法规学习,能有效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莫月娥 《河北医学》2012,18(6):845-847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院前急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我科接诊的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院前及入院后接受传统的急救护理,试验组院前及到院后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院前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出血患者按照是否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由家属自行送入医院,未经院前急救护理;观察组由医护人员接诊入院,采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7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31%,病死率7.6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5%,病死率1.7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