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生长调节致癌基因-1(GRO-1)是CXC趋化因子的一种,GRO-1与其受体CXCR2结合后,参与机体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炎症、感染、创伤愈合和肿瘤发生。其在恶性肿瘤演进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直接促进肿瘤生长、转移以及通过促进肿瘤血管形成、白细胞浸润,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GRO-1可能可以作为肿瘤的治疗靶点和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抗菌药物已广泛用于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但术后感染仍然是剖宫产的常见并发症.我国卫生部2009年11月发布的《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1]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手术过程和术后4h,2003年美国国家预防手术感染计划[2]建议最适当的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是在整个手术期,以确保血清、组织及伤口有足够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超声提示囊腔内有乳头状结节的卵巢肿瘤因其被怀疑有恶性可能而存在过度治疗风险,轻率的手术无疑会对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造成卵巢功能损害,因此对这类特殊的卵巢肿瘤进行恶性风险预测,就有可能为恶性风险低的年轻患者争取延缓手术的机会。评估哥本哈根指数(Copenhagen index,CPH-I)、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和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对超声提示有乳头状结节的卵巢肿瘤恶性风险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术前超声提示存在乳头状结节的192例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绝经与否、乳头状结节数量、肿瘤最大直径、病理学分期分型、术前CA12-5和HE4值,并求出CPH-I值。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组、恶性组和交界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CPH-I、CA12-5和HE4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能力。结果:CPH-I、CA12-5和HE4对良性组和恶性组均有较好的鉴别能力,其中CPH-I的鉴别能力优于HE4(P<0.01),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A12-5三者在良性组与恶性组+交界组中均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其中CPH-I和CA12-5的鉴别能力均优于HE4(P<0.001,P<0.05)。将≤5 cm的卵巢肿瘤进行独立分组进行分析,其结果与不分组时相类似。无论未分组前还是对≤5 cm独立分组后,CPH-I在鉴别良性组与恶性组时,均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论:CPH-I、CA12-5和HE4对超声提示有乳头状结节的卵巢肿瘤的恶性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总体而言,CPH-I优于CA12-5及HE4,CA12-5优于HE4。因此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即使B超提示卵巢肿瘤存在乳头状结节,尤其当肿瘤体积不大(≤5 cm)时,可以通过定期监测肿瘤生物标志物和B超检查进行随访和评估。  相似文献   
4.
脉冲波疗法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作用于桡神经、正中神经、T10-L1节段脊髓背根神经的脉冲波疗法的镇痛效果及其对产程、分娩方式、产程干预、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33例初产妇随机分成镇痛组(75例)与对照组(58例),镇痛组在产程中使用GT-4A分娩镇痛工作站。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镇痛对母儿的不良反应等。结果:镇痛组镇痛前后的疼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镇痛组与对照组剖宫产率及产程中缩宫素应用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产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组母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该法操作简单,产妇易接受,对母儿无影响,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程干预,是比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7月至201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64例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普通子宫平滑肌瘤类似,主要为月经量增多、腹痛腹胀、盆腔肿块及继发贫血。仅有3例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被疑诊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术中冰冻病理多能提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肌瘤主要位于子宫体(73.4%)、阔韧带(18.8%)及子宫峡部(7.8%)。手术方式包括子宫肌瘤剥出术(4.7%)、全子宫切除术(39.1%)及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56.2%)。术后获访的50例患者的随访中位时间为28个月,仅有1例在子宫肌瘤剥出术后复发,行全子宫切除术后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术中仔细探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