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通气-HFV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其临床表现特征及普通的高频通气-HFV呼吸机的治疗过程为实例,探讨ARDS的治疗。结果临床确诊的典型ARDS,由于肺泡萎陷,通气不足,一般给氧常不能使PaO2达到理想水平,故需要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综合治疗,目的是应用呼吸器加压通气,使萎陷的肺泡复张,改善呼吸功能,以恢复ARDS时引起的通气/灌注比例失调。结论ARDS的起于诸多病因,由于其间质及肺泡水肿,肺泡内透明膜形成,以及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顺应性减退,肺泡萎缩,功能残气量减少,吸气时肺泡张开,呼气时肺泡陷闭,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形成从右到左的静脉分流,导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宽。高频喷射通气(HFJV)方法,其特点为:无气道损伤、可开放也可密闭、无绝对禁忌证、与自主呼吸不对抗。其作用原理为:(1)有较高的平均气道压;(2)较高的功能残气:(3)有较好的通气/血流匹配。能够强化弥散、激动气道内气流分子,肺不均匀充气,使肺泡张开,部分空气积滞于肺泡内,使功能残气量增加,有利于气体交换,稳定肺泡氧分压及PaO2的作用,肺泡通气量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改善,动脉氧分压提高,A-aPO2随之减少,增进动脉血氧合作用,改善全身氧运输量,提高肺顺应性,促使肺间质和肺泡水肿的消退。故高频喷射通气的应用对基础疾病治疗争取了时间和条件,达到了治疗效果,在基层医院抢救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86例三种疾病(高血压病60例、冠心病67例、糖尿病59例)的患者,用Logiq400彩色多普勒动态检测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ECA)、颈外动脉(ICA)的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参数和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结果发现186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动脉的分叉部(球部)和 ICA起始段2.0 cm范围内,易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0%分布在此处),斑块直径约2 cm~2.2 cm,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结论临床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增厚,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形成影响了心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超声彩色多普勒动态观察可以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检测出小的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的位置,从而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86例三种疾病(高血压病60例、冠心病67例、糖尿病59例)的患者,用Logiq400彩色多普勒动态检测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ECA)、颈外动脉(ICA)的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参数和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结果:发现186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动脉的分叉部(球部)和ICA起始段2.0 cm范围内,易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0%分布在此处),斑块直径约2 cm~2.2 cm,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结论:临床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增厚,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形成影响了心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超声彩色多普勒动态观察可以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检测出小的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的位置,从而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诊治要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对63例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全部抢救治疗成功。结论:足量补液、小剂量胰岛素应用、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的综合治疗方法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