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王琦教授"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总结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湿热体质"发病观和"阳气怫郁"病机观以及"清利透散"制方观,并通过2例典型医案进行临床论证。指出认识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湿热体质高发人群,将有助于理解"阳气怫郁"病机学说的意义;临证运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掌握"清利透散"组方法度,将有助于复发性口腔溃疡预测防治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2.
对中医院校核心课程《方剂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以下方案:一是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二是修订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大纲,匹配教学设计;三是强化自我教育,纳入分数考核;四是督导与评教结合,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五是将课内教育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拓展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改革,使学生在《方剂学》教学中全面接受医德教育,同时增强学生对于中医药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中医体质研究现状,提出基于现代应激理论研究中医体质内外环境适应性的意义在于:应激理论为中医体质学"心身构成论"和"环境制约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体病相关"研究提供新方法,为"体质可调"研究提供新途径。文中还指出应激源的选择要符合体质特征、应激反应须鉴别体质与证候的反应态、应激轴生物学指标的筛选应有针对性等关于体质内外环境适应性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考察中医体质学及古代医案发展史基础上,针对古医籍医案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辨体用方医案的准入、排除标准,了解古人体质的分布特点与类型特征,旨在为进一步开展古医籍辨体论治医案中的体病相关、方体相关、药体相关及方药调体规律研究奠定基础,为制定现代人群的辨体用方方案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5.
6.
自20世纪70年代中医体质学提出以来,研究体质的学者多从体质类型、体质的判定、体质与病、证的相关性、体质干预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随着现代环境、气候的改变,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湿热体质成为现代人群中一种常见的偏颇体质。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医药人才院校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弱化,特别是中医特色实验教学项目匮乏的问题,提出开发并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探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基于'阳虚寒积证'的辨治及含附子方剂的安全使用和中毒诊治"项目为例,从"阳虚寒积证"的辨证论治、温脾汤煎煮、附子中毒诊治等方面介绍项目建设内容,阐释混合式教学过程,探讨中医方剂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规划,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应用,以有效提升中医药实践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古医籍医案中湿热体质的辨识与诊疗模式,为现代临床湿热体质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及数据挖掘技术,对医案中体质、病名、证候、诊疗模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1)在古医籍医案中,共发现有体质医案1 474则,湿热体质医案76则,占体质医案总数的5.15%;2)湿热体质医案中涉及疾病48种、证候6种;3)在诊疗模式统计中,以单纯辨体论治所占比例最大,为77.63%,其他为辨体结合辨病和(或)辨证论治者。结论:1)湿热体质医案在古医籍医案中占有一定比例,虽然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已发生变化,但对湿热体质的研究依然十分重要。2)证实湿热体质是痢疾、痹证、淋证等多种疾病"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3)湿热体质医案中存在多种诊疗模式,以辨体论治为主,也有结合辨病及辨证论治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总结古医籍医案中湿热体质调理的药物运用规律。方法依据自拟的古代体质医案的准入标准、排除标准及体质判定标准确定体质医案、体质类型,用Spearman相关系数方法、Logistics回归方法、非参数检验秩检验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对湿热体质医案用药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多环节、多角度对医案进行分析。结果在古代医案中共发现体质医案1474则,湿热体质医案76则,占体质医案总数的5.15%。湿热体质医案中共涉及药物208味,用药总频次787次,其中用药频次≥10次者有17味药物。结论湿热体质调理时常用药物有黄柏、车前子、海金沙、猪苓、苍术、牛膝、神曲、大黄、泽泻;药群是黄柏、车前子、神曲、知母、黄连、黄芩。在药物配伍中既要注重清热与利水渗湿的配伍,也不可忽略理气、化痰、泻下药物的配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