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脂联素、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相关性,为识别不稳定斑块提供血清学指标. 方法 对6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2例急性心肌梗死、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2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脂联素、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分析. 结果 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测定,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均显著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P<0.01);脂联素水平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妊娠相关蛋白A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68,P<0.01),与脂联素呈显著负相关(R=-0.589,P<0.01);脂联素与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855,P<0.01).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妊娠相关蛋白A与脂联素可能共同作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天津市区男女性前5位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所用原始数据为天津市肿瘤登记报告。在1981—1982年期间,天津市区男性全癌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为176.44/10万;女性为142.62/10万。在1981—1983年期间,天津市区男性全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154.26/10万;女性为113.91/10万。男性发病前5位恶性肿瘤为肺、胃、肝、食管和直肠;女性为肺、乳腺、宫颈、胃和肝。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天津市区恶性肿瘤发病率偏低。但女性肺癌发病率很高,发病粗率27.77/10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28.29/10万,性比值1.44。天津市区女性肺癌发病率高的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背景:早期发现心力衰竭及心力衰竭分期的正确诊断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基础,但由于缺乏简单有效的心力衰竭分期诊断模型,使临床诊断心力衰竭较为困难,导致心力衰竭的确诊率和控制率都比较低。目的: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判断算法,建立心力衰竭分期模型,提高心力衰竭诊断和分期准确度。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共194例,以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分期为依据,采集与心力衰竭分期密切相关的特异性临床特征参数指标,对参数进行筛选,参考专家的临床确诊结果,采用Adaboost模型和SVM模型训练心力衰竭诊断和分期模型,获得诊断模型。结果与结论:采用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N末端B型利钠肽原、心率变异性等指标,Adaboost模型的灵敏度很高,达到了100%,而特异性为94.4%;同时SVM模型也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6.5%和89.4%。Adaboost分类模型可准确诊断心力衰竭症状,准确率达到89.36%。而在进一步确诊为心力衰竭的基础上,SVM 分类模型能对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进行有效分期,B分期和C分期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6.49%和81.48%。说明结合Adaboost和SVM两种机器学习模型,能为心力衰竭的诊断及分期提供较准确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技术和管理。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间,518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27例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方法。结果全组27例中22例顺利脱机,2例延长辅助时间后顺利脱机,3例停机困难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后顺利停机,术后死亡2例。结论迅速建立体外循环,改良体外循环技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应用等综合措施可以减少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保证体外循环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在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进展效果评价中应用。方法 收集经多排螺旋CT检查发现CAS斑块的220例CHD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 mg/次,1次/d) 阿司匹林,随访12个月后CT复查斑块情况,根据治疗期间的用药情况分为间断用药组(n=94)、规律用药组(n=126),比较两组血脂改善情况,分析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血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规律用药组TC、LDL-C水平较间断用药组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规律用药组各种斑块体积均显著缩小,其中低密度斑块体积、斑块总体积均显著小于间断用药组(P<0.05);斑块总体积与TC、LDL-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能够调节血脂水平,缩小CAS斑块体积;CT可定量、定性评价CAS斑块变化,有效监测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和经验。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心胸外科共开展116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其中男性71例,女性45例,年龄13-72岁,平均(40.6±14.2)岁,体重35-85Kg,平均(50.5±10.8)Kg。手术方式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成形/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左房/右房粘液瘤摘除术。所有患者均为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行手术,采用股动脉插管灌注,食道超声引导下的二极股静脉进行插管引流,如有必要可加用上腔静脉插管。其他病例则采用同侧股动脉,股静脉,上腔静脉或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除心脏不停跳的术式外,升主动脉顺行灌注4:1冷含血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浅低温,中高流量灌注。全组病例都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cuum-assist venous drainage, VAVD)和常规超滤。体外循环结束后,股动脉插管处重建,颈内经脉压迫止血。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31-158(82.3±31.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96(48.1±19.8)min,超滤量1100-3500ml。除47例不停跳手术外,其余病人中56例心脏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81.2%。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16(4.5±1.4)h,胸腔引流量90-550(160±65)ml,术后住院时间6-21(9.1±2.7)d。88例病人(75.9%)住院期间未输血。115例痊愈出院,1例死于术后感染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0.86%。结论:各种外周插管建立的体外循环;VAVD技术的应用;适宜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力;良好的心肌保护;综合全面的体外循环管理为微创心脏手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实用性强,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有效及安全的管理方法.方法 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对60~81岁的87例患者施行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预充总量1 500~2 000 mL,维持红细胞比容(Hct)24%~27%,晶胶比0.40~0.54.所有患者均使用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高流量灌注方法,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术中监测血液稀释度、平均动脉压、血电解质及血糖等变化,定时进行血气分析,记录尿量.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38~19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105 min,自动复跳66例(80%),术中灌注压60~80 mmHg,尿量400~1 800 mL.全组87例中78例顺利脱离体外循环,5例经过辅助循环顺利脱机,4例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后顺利停机.术后出现并发症12例,包括神经系统并发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1例患者死于感染后多器官衰竭.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优质的膜式氧合器,合理的血液稀释度,有效的组织灌注以及良好的保护等综合性措施,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心脏病手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并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镇江市按照国家和省医改总体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把“筑牢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网底,加强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改善硬件条件、增强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村卫生室的“网底”作用日渐明显.基层卫生公平性与可及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阵发性胸闷、胸痛3余年,加重7日"入院。3年前曾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示:前降支粗大,中段管状病变,狭窄40%,回旋支粗大,中段狭窄80%,钝缘支粗大,右冠中段长病变,狭窄60%,于回旋支植入支架1枚,术后长期冠心病Ⅱ级预防治疗。入院2日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既往患者无过敏史,术前常规准备,造影剂采用碘克沙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后丝氨酸/苏氨酸/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PI3K)信号通路介导的心脏干细胞(CSCs)动员对抗心梗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对照组(CON组)、结扎组(LI组)、结扎+注射组(LI+LY组)、缺血预处理+结扎组(IP+LI组)、缺血预处理+结扎+注射组(IP+LI+LY组).采用结扎LAD的方法建立心梗模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ELISA法等检测各组AKT/PI3K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LI+LY组炎症反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IP+LI组显著低于IP+LI+LY组、LI+LY组、LI组(P<0.05);IP+LI组比LI组CD34+、Oct4+细胞的数量多(P<0.05);与CON组相比,IP+LI组SDF-1表达显著增加,LI+LY组及LI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LI组比较,IP+LI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QTc间期也明显缩短(P<0.05).结论 通过激活内源性Akt/PI3K信号通路,可有效促进内源性心脏干细胞动员及归巢,使心肌细胞再生,从而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肌缺血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