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明确经耻骨后无张力阴道吊带术的穿刺路径,并探讨其在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时的安全操作范围。方法: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应用红色乳胶分别对2具新鲜女性尸体标本进行桡动脉血管灌注,将灌注好的标本保存在1℃~3℃的冰柜里等待乳胶凝固,5天后对标本进行手术穿刺和路径解剖。同时测量穿刺针与相关血管、神经和脏器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后分析并计算出该术式的安全操作范围。结果:实验中所有穿刺均未发生副损伤,穿刺针与膀胱、闭孔血管神经、髂外血管、腹壁下血管和腹壁浅血管的距离分别是0.5±0.1cm、4.2±0.2cm、4.7±0.1cm、4.4±0.6cm和2.7±0.4cm。结论:术中穿刺针有失控导致穿刺方向旋转而损伤上述重要血管、神经和脏器的可能,但是只要在穿刺前正确定位好腹壁穿出点的位置,就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术中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经闭孔无张力阴道吊带术(transobturator tension-free vaginal tape,TVT-O)的穿刺路径,并评估其在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时的安全性。方法应用红色乳胶分别对2具新鲜女性尸体标本进行桡动脉血管灌注,然后将灌注好的标本保存在1~3℃的冰柜里等待乳胶凝固,5 d后对标本进行手术穿刺和路径解剖,同时测量穿刺针与相关血管、神经和脏器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后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并计算出其安全的操作范围。结果由内向外的TVT-O穿刺路径不经耻骨后间隙,实验中所有穿刺均未发生副损伤;当穿刺点深入尿道外口内约2.3±0.2 cm时可能进入盆腔;此外,穿刺针与闭孔血管神经束出闭膜管处的距离为2.6±0.4 cm,当穿刺针平面与尿道轴夹角小至约26±2度时可能损伤闭孔血管神经束。结论由内向外的TVT-O穿刺路径比较稳定,不经耻骨后间隙,大大地降低了经耻骨后无张力阴道吊带术的术中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炎性微环境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诱导卵巢癌细胞增殖信号及蛋白酶的表达。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对照组、LPS和TNF-α刺激组以及添加LPS和TNF-α抑制剂组卵巢癌细胞中的细胞增殖信号及蛋白酶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并通过ELISA检测这些细胞上清液中蛋白酶的表达。结果 LPS和TNF-α刺激组中的炎性增殖信号JNK、p38、ERK和NF-κB/p65及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中性粒细胞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的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该应答可以被LPS和TNF-α拮抗剂所抑制。LPS和TNF-α处理组诱导细胞增殖信号相关蛋白的激活及蛋白酶的表达,同时此效应可以被相关受体拮抗剂所抑制。结论 肿瘤微环境中的炎性相关因子LPS和TNF-α通过诱导卵巢癌细胞炎性增殖信号及蛋白酶的表达,分别从促进细胞炎性增殖及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方面影响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50%~55%.其主要原因是结直肠癌的转移,而最常见、最易发生的是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是一复杂而连续的过程.首先癌细胞由运动因子启动,降解胞外基质脱离原发灶进入门静脉.随后通过信号传导,在相关受体和因子的作用下到达肝脏.穿出血管重新黏附,进而血管增生,肝转移灶形成。现就近年研究发现的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有关的蛋白标记物按转移机制分类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5.
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晚期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转移可能是导致其高致死率的首要原因。卵巢癌最主要的转移部位是网膜,而网膜上丰富的脂肪组织提示其可能存在"嗜脂性"转移的特征。脂肪细胞及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是网膜组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脂肪因子、改变卵巢癌细胞的糖脂代谢方式等诱导卵巢癌细胞向网膜迁移,并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适宜卵巢癌细胞转移与定植的微环境。为预防与阻断卵巢癌转移,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将就脂肪细胞与ADSC在卵巢癌"嗜脂性"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女性前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阴道前壁脱垂的穿刺路径,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应用红色乳胶分别对3具新鲜女性尸体标本进行桡动脉血管灌注,5 d后对标本进行手术穿刺和路径解剖,同时测量穿刺针与相关血管、神经和处女膜之间的距离。结果所有穿刺均未发生副损伤,1号穿刺针与闭孔神经后支、闭孔动脉前支、闭孔动脉后支、闭膜管、阴部内血管神经、处女膜的距离分别是(2. 6±0. 2) cm、(2. 1±0. 3) cm、(1. 4±0. 1) cm、(2. 1±0. 2) cm、(1. 2±0. 2) cm和(2. 0±0. 2) cm;2号穿刺针与闭孔神经后支、闭孔动脉前支、闭孔动脉后支、闭膜管、阴部内血管神经、处女膜的距离分别是(3. 0±0. 3) cm、(2. 9±0. 2) cm、(0. 6±0. 2) cm、(2. 5±0. 3) cm、(0. 8±0. 2) cm和(6. 1±0. 4) cm。结论女性前盆底重建术通过加强女性盆底Ⅰ和Ⅱ水平的支撑作用来治疗阴道前壁脱垂,术中取膀胱截石位,大腿充分外展,选择恰当的进针点进行由外向内的穿刺,能够大大降低术中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阻断BTLA-HVEM(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疱疹病毒进入介质)通路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和相关免疫学机制.方法 构建小鼠BTLA胞外功能区的真核表达载体psBTLA,转染CHO细胞;HSP70-TC-1肿瘤抗原肽刺激小鼠骨髓来源DCs,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后DCs表面BTLA、HVEM的表达,同时给予转染了psBTLA质粒的CHO细胞的培养上清处理后,检测DCs表面B7-1的表达,ELISA检测上清中IL-12的分泌;处理后的DCs刺激脾细胞,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检测psBTLA体内转染对宫颈癌细胞系TC-1成瘤小鼠DCs表达B7-1和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小鼠BTLA胞外段的真核表达载体psBTLA,获得了稳定转染psBTLA的CHO细胞,在其培养上清检测到BTLA胞外段(sBTLA)的表达.DCs经抗原肽刺激后BTLA、HVEM表达均上调,加入含sBTLA的上清处理后上调B7-1,上清中分泌的IL-12增加,与脾细胞共培养时促进细胞增殖和IL-2、IFN-γ的分泌;体内基因转染psBTLA促进DCs表达B7-1以及抑制肿瘤生长.结论 通过sBTLA阻断BTLA-HVEM共抑制通路,可以进一步促进DCs的功能,更好地激活淋巴细胞,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盆丛神经子宫支阻断术在子宫腺肌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73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部分切除术,以及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盆丛神经子宫支阻断术的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62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部分切除术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连续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3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 2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手术难度大,但患者术后痛经缓解、月经量改善、子宫体积控制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盆丛神经子宫支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安全、可靠,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Introduction Colorectalcanceristhemostcommonmalignanttu morinclinic,andthefiveyearsexistencerateofthepa tientsisonlybetween50%~55%afterthesurgicaloper ation.Thesuccessoftreatmentisstronglydependenton earlydiagnosisandunderstandingofthemolecularmecha nismsandbiologicalbehaviorsofcolorectalcancer,espe ciallyitsinfiltrationandmetastasis.Theliverisacommon siteofmetastasisofcolorectalcancer.Livermetastasis causessevereandfataleffectsonpatientswhounderwent radicalexcisionfortheprimarycolorectalcan…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