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组穴联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与脑血流速度、脑血流阻力的关系。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平衡区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芒针透刺督脉组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两组均治疗2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国际合作共济失调评定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定患者的平衡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CARS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I均显著降低(P<0.05);BBS、MBI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SV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ICARS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I降低程度以及BBS、MBI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SV升高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组穴联合平衡区电针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芒针最早可追溯至《灵枢》“九针”之“长针”,其现代临床应用广泛。芒针在各类疾病中常用取穴各异,多位于肌肉丰厚处或腹、背处。从操作角度,较普通针刺而言芒针操作更应强调严格的消毒流程,进针时需掌握针尖方向及进针深度,行针针法与普通毫针不同,常以捻转为主,出针时缓慢捻转并顺势取出,切忌快速取针,且特殊部位的芒针针刺时需谨防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4.
广德张氏芒针发源自皖南山区,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长针”,后流行于皖南广德一带,学术流派的发起人是民国时代的医家张明俊。张维年少随伯父张明俊习得医术,“循经透刺”针法最早由张维提出,将稀世芒针的15组穴位发展到150余组,初步提出“循经透刺”的针法及学术思想。广德张氏芒针流派主张“循经透刺”法,运用芒针节律进针、一针多穴、气达病所、捻转得气、补虚泻实,临床常用芒针透刺天突以达通任利咽之效,透刺督脉以取其醒神开窍之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