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抑郁状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与抑郁相关的生理及社会因素,为进一步的心理干预做好前期工作。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102例MHD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抑郁状态分为非抑郁组(36例)和抑郁组(66例)。收集MHD患者的个人背景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以及问卷调查结果(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程度,以营养不良-炎症评分评估患者的营养水平,以Charlson评分评估患者的合并症严重程度),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与抑郁状态相关的因素。结果102例MHD患者中,合并抑郁症的患者66例,发生率为64.7%,仅6例(占9%)的抑郁症患者曾主动寻求过医疗帮助。非抑郁组与抑郁组比较,年龄、营养不良一炎症评分、Charlson指数、C反应蛋白水平偏低(P〈0.05),而血白蛋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收入情况、有配偶的比例较高(P〈0.05)。进一步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收入情况、Charlson指数、C反应蛋白均可独立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收入情况为影响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最主要因素。结论MHD患者的抑郁症发病率较高,主动求医率低,年龄、收入水平、合并症的严重程度、C反应蛋白均为影响MHD患者抑郁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收入情况可能对抑郁程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和肾康联合对调整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肾功能和血脂水平的效果.方法 选择98例CR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1:1随机对照双盲实验的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给予优质低蛋白、低脂低盐饮食、控制感染、利尿消肿,纠正酸中毒、降压、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20 μg+ 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肾康注射液100 ml+ 5%葡萄糖溶液30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20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脂代谢、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前两组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血肌酐[(313.7±66.2)、(358.4±53.9) μmol/L]、尿素氮[(15.3±2.9)、(18.4±3.0) mmol/L]、24h尿蛋白[(1.24±0.45)、(1.57±0.39) g/24 h]、内生肌酐清除率(Ccr)[(35.7±5.4)、(28.4±4.3)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54、7.864、5.873、7.864,P均<0.05).治疗前两组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甘油三酯[(2.12±1.26)、(2.32±1.34) mmol/L]、总胆固醇[(4.91±1.43)、(5.35±1.3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39±0.43)、(1.23±0.3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9±0.68)、(2.73±0.8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6、4.661、5.387、8.543,P均<0.05).两组治疗过程均无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结论 前列地尔、肾康注射液联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脂代谢紊乱等,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半去势雄性大鼠外周血中睾酮代偿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半去势雄性大鼠外周血中睾酮水平变化规律.方法 取20只性功能正常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半去势组(n=10),分别行右侧睾丸摘除术与假手术后,第2,3、5、7、9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刺激素(FSH)含量.结果 在各时间段内,半去势组T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半去势组第7周显著高于第2、3、5、9周(P<0.05),正常组各周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去势组LH在2、3、5、7、9周后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在各时间段内,半去势组第7周显著高于2、3、5、9周(P<0.05),而第3、5周与第9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去势组与正常组间FSH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去势组2、3、5、7、9周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去势后T水平显著降低,其代偿性升高于现象9周后回落,其代偿机制可能与LH相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的相关因素,并分析NT-pro BNP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3例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以NT-pro BNP的中位数分为2组(低NT-pro BNP组,89例;高NT-pro BNP组,54例),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血清NT-pro BNP的影响因素;使用K-M生存曲线及Cox回归分析了解NT-pro BNP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关系。结果:(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所有患者的NT-pro BNP均高于正常的参考范围上限(0~125 pg/ml)。NT-pro BNP的中位数5 021. 2 pg/ml。(2)高NT-pro BNP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血磷、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均显著高于低NT-pro BNP组,而尿素清除指数kt/V、Alb、左室射血分数(EF%)均低于低NT-pro BNP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提示LVMI(β=0. 180,P=0. 026),收缩压(β=0. 185,P=0. 022)与NT-pro BNP呈正相关,白蛋白(β=-0. 158,P=0. 049)、Kt/V(β=-0. 152,P=0. 048)与NT-pro BNP呈负相关。(4) K-M生存曲线显示,两组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差别同样有统计学意义(4/775. 2%vs 8/47 17%,P=0. 019);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中,经传统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因素校正后,NT-pro BN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仍有明显的相关性(HR=3. 622,P=0. 036)。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NT-pro BNP水平与LVMI、收缩压、白蛋白、Kt/V均密切相关;在维持性血透患者中,NT-pro BNP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LC)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肾贫血综合征(CRA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EPO组34例,LC联合EPO组34例。EPO组仅每周血液透析后皮下注射EPO 10 000 U,LC联合EPO组每周血液透析后皮下注射EPO 10 000 U,同时每次血液透析后静脉缓慢注射LC 1.0 g。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LVDs/d);评估患者心功能分级。结果 LC联合EPO组Hb、Hct升高较EPO组明显(P均<0.05),LVEF提高、LVDs/d缩小以及心功能改善也优于EPO组(P均<0.05)。结论 LC联合EPO治疗CRAS疗效明显优于单用EPO。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相关的因素。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146例临时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CRBSI的发生比例、血培养结果以及与CRBSI发生相关的各种因素,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CRBSI患者共23例,占所有置管患者的15.7%,血培养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12株,占78.2%;(2)在CRBSI组与非CRBSI组的各指标的比较中,年龄、糖尿病患病率、穿刺位置、留置时间、操作时间、白蛋白在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透析龄、透析频率、血肌酐及血红蛋白等在不同组别中无明显差异(P0.05);(3)Log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RBSI的发生与年龄(P0.01)、糖尿病(P=0.032)、操作时间(P0.01)、留置时间(P=0.039)密切相关。结论 CRBSI的主要感染细菌为革兰阳性球菌,非操作因素中的年龄、糖尿病患病率,以及操作因素中的操作时间、留置时间、留置位置均与CRBSI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分析1例慢性多灶性骨髓炎病例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出院后随访评估等,了解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进一步了解自身炎症性骨病的特点。本例患者青少年起病,伴有严重皮损,有进行性加重的脊柱关节疼痛,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符合慢性多灶性骨髓炎的诊断。经过抗炎、止痛效果不佳,后换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抑制剂后疼痛缓解,炎症指标恢复正常,皮疹及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属于自身炎症性骨病中多基因疾病的一种,又称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是一种罕见的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可引起多灶性溶骨性病变,以周期性加重和缓解为特征。该病发病率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促炎及抗炎失衡有关,诊断无特异性指标及统一的诊断标准,常易与代谢性骨病、感染、肿瘤等疾病相混淆,临床表现为骨痛、发热、皮疹、骨折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炎症指标明显增高,影像学检查有溶骨性或硬化性改变,MRI在识别骨病变和组织水肿上更有效,而且比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更准确。治疗用药方面,多数开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但易复发并出现新发病灶,还可选择其他治疗方案,如糖皮质激素、TNF-α抑制剂及双磷酸盐、甲氨蝶呤等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对慢性多灶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及关节液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etoid dendritic cell,pDC)的数量在初发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表达,进一步明确pDC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集RA组患者(30人),骨关节炎(0A)组(25人),健康对照组(25人)抗凝外周血及关节液,流式细胞术检测CD123+ CD11c-pDC的表型及数量.结果:活动性RA患者外周血中CD123+ CD11c-pDC(1.69%±0.97%)与OA组(5.38%±2.31%)相比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5.63%±2.33%)相比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液中两组CD123+ CD1 1c-pDC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C与DAS28评分及疾病的活动度指标RF、ESR、CRP无相关性.结论:初发RA患者体内外周血中CD123+ CD1 1c pDC含量减少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这对进一步阐明RA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靶向治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高通量透析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微炎症状态和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将69例MH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联合使用高通量透析及左卡尼汀)和对照组(低通量透析组),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微炎症状态和内瘘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